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浅谈
【作者】 吴亚芹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通榆中心小学
【摘要】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本文以此为基本理念,提出教师应注重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衔接教学。教师应做到引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结合生产实际,合理组织教材,理解新知;着眼所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巩固新知。【关键词】数学;生活;实践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巧设导入新课的实例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积累了很多的实例,不时地在课堂上“逗逗”学生,效果甚好。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我是这样问的:大家经常喝牛奶,可牛奶盒上写着的“脂肪3.3%、蛋白质2.9%”……这些3.3%、2.9%等是什么意思?在引出单位“1”的量时,我这样讲道:有两家商店都在卖“大圣”童装,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一家标着八折大酬宾,一家标着九折优惠的招牌,你准备到哪家去买呢?即使让老师们头疼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也可通过“公共汽车上的上、下客”现象来导入。
2.利用学生所学知识,巧设导入新课的实例
在教学“平均数”时,课前可请一名同学唱歌,请每组的组长和老师当评委,当评委亮分后发现分数不一致,自然地引出“平均数”。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讲道,美术老师画一幅巨幅油画,4种颜料共用16盒,用的红、蓝、黄、白颜色比为5:6:3:2,4种颜料各用了几瓶?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很多老师都用过的击掌、竖手指等表示平均分的个数,当无法用掌声和手指表示时,自然地引出分数。
二、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理解新知
1.突出应用性
如在教学“连减应用题”时,要求学生掌握两种方法解答。教学中我认真地钻研了教材,明白了教材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然后把教材放到一边,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的情境,以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第一种解法设情境为:我们班王悦同学有50元钱,买了一件衬衫用了15元,这时她还有多少元?接着王悦又买了30元的鞋子,她现在还有多少元钱?学生很快帮王悦算出:50-15=35(元) 35-30=5(元)从而明白了第一种解法是用连减。情境二:王悦到商店买衬衫用了15元,买鞋子用了30元,一共用了多少元?她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学生再次帮王悦算帐:15+30=45(元)50-45=5(元)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第二种解法的特点是先求两个部分数的和,再用总数减去两部分之和。在教学“8的组成”时,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用8只乒乓球往篮子里投掷,反复投掷,把每次投掷篮内外的球数记录下来,使学生从游戏中感受到8的组成,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新知。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学生灵活选择,比如我曾设计过这样一个题目:客厅长9米,宽4米,有三种方砖,边长分别是4分米、5分米、6分米,要求学生选择地砖。不少学生选择了5分米的方砖,原因是90、40都是5的倍数,这样地砖不需要切割,看起来较美观。
2.突出创造性
我校的一位老师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教研课时,她在让学生弄懂、弄透1/2的意义、读写法等知识后,没有按教材的步骤往下依次讲1/3、1/5、1/10等,而是让学生在折1/2的基础上自己再折一个新的分数,涂上颜色,标上分数,说出理由。这样几次对折,1/4、1/8、1/16、1/32、2/8……一系列分数学生自己就学懂了,对于1/3、1/5、1/10也就不言而喻了。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先减100再加上3难以理解,时间长了,加3减3更搞不清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包里有165元钱,去超市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计算,同时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新的提升。
3.突出通俗性
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前提下,教师有时还需要列举通俗的实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有些数学课题常常也会令学生费解,如“长方体的认识”,语言较严谨,数学术语多,陌生而又抽象,小学生会感到太遥远,难以理解,不如来得通俗化一些,把它改成“文具盒的形状”,贴近生活,易于接受,为新知识的讲授提供广阔的思维情境。
三、着眼所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巩固新知
学了“米、厘米”后,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黑板、书桌、课本、文具盒的长与宽;量爸爸、妈妈的身高等。学了“10的认识”后,可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说家里的电话号码;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等。学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可组织学生到超市调查商品价格。学习“面积单位”后,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亲自设计桌套的大小等。利用“比例知识”,帮李阿姨算一算她家和三位房客的水电费情况(按人口比例)。学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比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衔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走进课堂,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