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刘建军

【机构】 新疆昭苏县旭日双语幼儿园

【摘要】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口语,培养语感,熟悉语文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章精妙之处。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激发兴趣;培养语感
【正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早读或课堂上朗读,这是很好的语文教学方法,这对从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都十分有益,同时对学生理解课文也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直观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直观性的方法,能够克服语文学习中的名词术语脱离阅读实际、抽象的东西离开具体形象、理解和感知分离的矛盾。能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巩固,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语言直观是直观性教学的手段之一,朗读属于语言直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的放在感官的前面”。意思是说,学习知识要尽量的直观。要尽量的让更多的感官去感受体验知识。他的要求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将书面语言转化成了出声的口头语言。它确实可以把作品的结构和内容、特色和风格等诸多东西,放在学生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的面前,可以帮助学生把语文学好。

  二、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种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重视朗读正是为了突出语言的本质。它可以使学生易于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深刻含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培养语感,增强语言的敏锐性;通过朗读,丰富和提高语言表现力,密切读与写的联系;还可以使学生领会祖国语言的优美,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提高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等。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是有声的语言,它擅长于音色、音调、语气、节奏等语音的变化,来表现感情的发展变化,它可以把蕴含在文章的感情的语言的形式外现出来。比如在教《李闯王渡黄河》时,我们可以避免大段的分析,让学生进入角色分段朗读,把自己当成李闯王、船夫,从而体验、领悟课文的线索。要求学生去品味“解救”、“急得头发胡子都白了”等词语。在朗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划分段落,分析人物,总结中心,挖掘深刻含义等。

  通过朗读可以领会作者在其中赋予的感情,和作者发生情感的共鸣。”(《训学其规》)叶圣陶先生还有一段关于朗读的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朗读就像一位优秀的导游,引领着学生进入课文中每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朗读除了能帮助学生走进文章意境、接近作者情感之外,还可以训练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四、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你光用眼睛看也许会觉得平淡无奇,可经老师一读,通过老师的声音,你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觉得它是那么富于魅力。你就会悟出语言的声音有时比文字的形体所表露的一切丰富、生动得多。

  作者对不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感情,如果利用朗读把这种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感情色彩准确的表达出来,不仅对理解课文的内容有好处,有时对教学中的难点也有帮助。一位教师在分析《沁园春》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毛泽东把古代的几位封建帝王说成都有‘略输’、‘稍逊’、‘只识’的缺陷,是不是小看了那几位帝王?”老师立刻意识到那学生对词的主题思想还不大理解,他启发学生思考的方法很别致,他把“惜秦皇汉武”那几句词朗读一遍,让学生听听朗读中传导了诗人的什么感情,是批评?是赞美?是轻视?是惋惜?学生说是惋惜,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全词最后三句,要求读出作者的赞美自豪之情来。学生读后,思绪活跃,议论纷纷,有的若有所思,有的似有所悟。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巧妙的运用了朗读的方法,把范读和练读结合起来,把读、听、思、评、议结合起来,使教学中的难点迎刃而解。

  五、朗读在教学中的运用技巧

  朗读还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艺术中常用的技巧。朗读能很快的把学生吸引到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来。由于季节和生理的原因,夏季的下午第一节课上,一般说来,学生的精神往往不够饱满,甚至有打瞌睡现象,如果在上课时,让学生练练朗读,是能很快让学生振奋起精神而进入学习的状态的。

  课堂的教学节奏总要有张有弛,朗读可以活泼课堂的气氛,调节教学的节奏。比如在讲析一篇有一定深度的作品时,当学生们已经进行了一番紧张的思索且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此时教师朗读一段课文让学生们欣赏,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学生们紧张的大脑得以休息,学习并没有中断,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借助朗读还可以去稳定教学秩序。比如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学生整体上情绪波动不能安定,教师一走进课堂就明显感到班级乱哄哄的,有经验的教师会让学生齐声朗读一段课文,课文读完了,一些学生的浮动不安的情绪被压抑被转移了,一个安静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这样做,既省去了维持纪律的精力和时间,又让学生熟悉课文,真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口语,培养语感,熟悉语文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章精妙之处。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作为“教”的一种,可以使学生通过口、眼、脑等器官的活动,去充分理解课文,产生良好的语感效应。一旦学生为作品的内涵所吸引,被作品的情感所打动,被作品的意境所陶醉,那么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就已形成,他们的主体作用就要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新2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8月第1

  [3]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