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程小学语文考试评价初探
【作者】 梁正伟
【机构】 贵州省兴仁县大山乡大野场小学
【摘要】考试评价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方式,有着其它一些评价方式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我们需要研究与讨论的是:不是“要不要考”;而是“考什么”,“怎样考”以及“考试结果如何运用”的问题。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探索,围绕“小学语文考试评价”这一主题,从语文考试评价的现状反思、基本理念、命题编制、方式变革等方面作一粗浅论述。【关键词】小学语文;考试评价
考试评价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方式,有着其它一些评价方式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我们需要研究与讨论的是:不是“要不要考”,而是“考什么”,“怎样考”以及“考试结果如何运用”的问题。课程改革立足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与整体素养。在此大背景之下,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发挥考试评价对于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正确导向功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探索,围绕“小学语文考试评价”这一主题,从语文考试评价的现状反思、基本理念、命题编制、方式变革等方面作一粗浅论述。
一、语文考试评价的现状反思
多年以来,我国小学语文考试评价存在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前进步伐。主要表现在:
1、重知识,轻能力。传统的语文考试评价,过于注重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较少关注学生对口语交际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的考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考查更是少有涉及
2、重课内、轻课外。即在考试内容上过于注重课内知识,而忽视课外阅读面的考查;在考试形式与空间上仅局限于课堂,走出课堂,走向课外的实践型考试相对较少。
3、重笔试,轻口试。考试就是书面测试为主,而较少关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考查。如口头测试、动手操作、技能展示、方案设计、实践活动等考试形式应用较少。
4、重量评,轻质评。考试以量化评价为主。评价结果往往以分数论英雄,缺少一些质性评价、分层评价。如个性化的评语、弹性化的量分或等级评定等。
5、重结果,轻过程。考试过于强调终端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过于注重考试结果,而忽视了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次评价、延迟判断等方式更是少有运用。
6、重甑别,轻发展。考试只是为了甑别与选拔,把学生分出三六九等、谁优谁劣。过多关注横向之间的比较,而较少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发展、考试评价的激励导向、反思促进等功能,考试与教学相隔离。
虽然,课程改革已快过一轮,但在一些学校,考试仍是学校管理与教师教学的简单手段;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长此以往,学生必将成为考试的机器,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无无谈起,探索并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的新机制已刻不容缓。
二、语文考试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功能关注发展
在小学阶段进行的各种测试大都是水平性考试与发展性考试,真正的选拔性考试并不很多。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考试功能的定位,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反思诊断等发展性维度的功能。语文考试评价一要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丰富与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满。其次要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通过考试评价,促进教师进一步反思教学、改进教学、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成长,教学效益的提升。
2、评价内容力求综合
根据课标要求,语文考试评价的内容应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我们不应局限于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应该同样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及在这当中所体现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3、评价过程凸显自主
考试评价过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评价主体不应局限于教师,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动评价、师生协商评价、延迟时限评价、阶段累计评价、隐性分层评价等应该在语文考试评价中有所体现。我们要把学生自主评价的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参与”的考试过程。
4、评价形式追求多元
首先,我们在考试形式上要追求多样,不要仅以纸笔测验、书面考试作为单一的考试形式,而是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考试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综合应用多种手段。
其次,在评价标准上要体现多维。即在考试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能力的考查;在具体问题的评价标准上不仅仅以书上答案为标准,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在评价结果的认定上,不仅仅以考试分数论英雄。
三、语文考试命题的编制策略
考试命题是考试评价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标。然而,我们发现:即使是在新课程考试与评价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仍然存在着命题功能单一化,命题形式模式化,命题内容重记忆轻感悟、重知识轻能力、重应试轻应用、重机械训练轻综合运用等不良倾向。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究竟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就与发展状况,以凸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适应素质发展的需求?笔者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1、改变陈述方式,彰显人文性
传统的考试命题往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缺少人文气息,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关爱。新理念下的考试命题,需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考试氛围,让学生感受关爱,减少心理压力。试卷命题需在求新、求趣上做有益尝试。
2、创新命题形式,体现新颖性
“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教学必须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实现差异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展示。而过去的做法往往是增加试题难题或设置附加题,以增加区分度,这样势必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笔者对命题做了尝试性的探索,既不人为增加试题难度,也不设附加题,而是以同一道试题来满足不同学生的追求。
3、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应用性
研究表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取命题素材,既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对语文的理解与认识。
4、关注不同需求,满足差异性
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因此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多地体现多样化与个性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命题时要适度地开放,让学生在差异中求得发展,这才是真正地面向学习主体。如形式可以开放。试题呈现形式可以一改过去的纯文字描述,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如表格形式、图画形式、人物对话形式等。条件可以开放。一些试题所提供的信息也可以不像原来那样整齐、有序。问题可以开放。问题所涉及的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不需要是完整的。
5、渗透策略意识,突出方法性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主动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方法策略的渗透。因此,我们在命题时应该摒弃传统试题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以适度再现认知过程的题目,渗透策略意识,注重方法性,从而改变学生单纯依靠机械模仿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6、淡化学科界限,实现整合性
新课标要求“要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它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利用语文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因此,语文命题就要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象。可以把其它学科的问题或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作为命题素材,让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加以解决,沟通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淡化学科界限,实现学科整合的目的。
四、语文考试评价的方式变革
1、考试形式多样化
改革传统的考试形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采用笔试、口试和实际操作等不同形式相互结合的考试办法,科学地检测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及个性特长的发展情况。
(1)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2)情境与实践相结合
(3)开卷与闭卷相结合
(4)分散评价与集中评价相结合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考试方法多元化
(1)分层测试。
(2)学生出题。
(3)允许免考。
(4)鼓励重考。
3、评价结果人文化
(1)弹性分数制
所谓等级加符号,就是对学生试卷评阅时采用量化等级加质化符号的评价模式。这是因为:其一,小学生天性好动,好问,好奇,争强好胜,但同时也往往比较粗心。传统的批改只知对错,却不知错在哪里。如果等老师讲评之后再订正,这有可能扼杀学生的天性,阻碍学生自主纠错能力的培养。其二,小学教师一般工作量都比较重,不可能对每位学生都采用等级加评语的评阅方式,所以设计一些简单有效的等级加符号的评阅方法更简洁有效。
(2)等级加评语
传统考试评价往往是冷冰冰的数字和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名次。学生很容易自尊受到伤害,挫败学习积极性。如果给学生以温馨人文的文字评价,将更具备激励和鼓舞效果。
(3)等级加符号
所谓弹性分数即指老师给学生的评定不是一成不变的死分数。而是弹性化的量分,给学生一个伸展的空间。既肯定成绩,又给学生指明不足,更是提出希望。
总之,评价问题贯穿课程改革的始终,也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考试评价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方式,需要与其它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评价和判断学生的发展状况,相信只要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考试命题、考试形式,让考试更充满人文关怀,更富有生活情趣;那么语文考试评价一定会成为学生充满快乐的学习历程。
参考文献:
[1]万伟 秦德林 吴永军主编: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
[3]王海芳主编:教师怎样进行评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