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信息技术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 徐 勇

【机构】 贵州省贞丰县贞丰中学

【摘要】现在的社会是信息时代,不了解信息技术就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了,如果学生的知识完全依赖教师、死读书,那就只能被时代淘汰。因此,教师应该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正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它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内容可谓是浩瀚无边,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如果完全依赖教师、死读书,那只能被时代淘汰。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这种兴趣只是对计算机作为娱乐工具的兴趣,他们热衷于玩游戏、上网聊天等,而对教师传授的教材上的知识却不太感兴趣。因为信息技术不纳入高考科目,这就从思想上和行为上使得学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他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来放松的。信息技术老师决不能放任自流,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把学生引到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步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以“经验”触动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我们身边,不少学生家里都购置了电脑,且都连接了互联网。据笔者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可以用电脑绘画、下载音视频等,但学生对电脑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不妨以自身经验和技巧来触动学生,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并将这种触动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暴露认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盲点,从而进入主动思考的状态。如在讲解《计算机病毒防治》时,如果只讲病毒防治的重要性、病毒的危害性以及杀毒软件,不仅内容枯燥,课堂也没有活力。教师可以在课前预先在学生机器内植入一个木马,上课时启动木马,控制学生机器,让学生切身感受病毒的危害。接下来趁热打铁,讲述病毒的危害以及病毒传播的途径。在讲到病毒防治时,可以让学生在本机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并把植入的木马杀掉。这样一来,原本枯燥的问题会被教师讲得深入、透彻,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以“要求”推动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实战技巧的过程。实战中蕴涵了丰富的内容,但教师往往越俎代庖,把操作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所做的只是完成教师的指令,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如果我们一开始把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会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而努力思考,换来的是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讲解《Word表格设计》这一节时,教师不妨直接布置层次任务(制作课程表→制作中国象棋棋盘→在棋盘上制作棋子),而后在一边观察指导。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表现活跃,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长此以往,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丰富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经验,还能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以“遗漏”点燃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要适当地“遗漏”一些知识给学生,让学生寻找教师的“短处”,感受给教师纠错的喜悦,点燃他们表现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有洞察力。例如,在教学《表格数据的处理》时,教师当堂给学生出了一道Excel分类汇总的题目,却故意“忘”了分类汇总前要先排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思考获得知识,感受发现与创造的乐趣。

  四、以“独特”刺激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信息技术学科有着独特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简练却富有情趣的讲解、亲切柔和的赞扬等,给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这对培养他们使用计算机的兴趣,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懂得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将大有裨益。我们还应充分发挥出计算机的优势,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如学生在利用Photoshop画树时,如果教师教大家画同一棵树,形态和数量都一样,这是美术课的临摹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则可以这样做:只把基本工具的用法以及复制、粘贴教会学生,鼓励学生把想象中的树画出来,再鼓励学生把一棵树变成树林,通过互相交流发现复制的方法(既可以一棵一棵地复制,也可以二变四、四变八地复制)。

  五、以“悬念”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根据高中学生喜欢追根溯源的心理特点,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化矛盾,使学生产生迫切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学生往往喜欢上操作课,对理论课则认为单调、枯燥,尤其是在学习高级语言时表现较为突出。此时,如果教师单纯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反而不会很好,还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有时采用“悬念”手法,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循环语句”时,我手举一张纸,设其纸厚0.5mm,接着提问一本语文书的厚度是多少。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个疑问:一张纸和语文书的厚度有什么联系呢?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用这样的纸,对折若干次后,达到或超过书本的厚度。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此时悬念已产生,兴趣也调动了起来,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编写程序来验证这个问题。

  六、以“实践”展示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交互性和超文本连接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对于高中生来说,教师手把手地教,只能让其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操作,去探索,或者让优生教差生,有时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顽强学习的毅力,还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不但在计算机操作实践中遇到这类问题很容易解决,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苦尽甘来”。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中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会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徐开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新课程研究.201105

  [2]代普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方法初探[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