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猜想与假设”

【作者】 蔡泽福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阿弓中学



【正文】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以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猜想与假设是目前物理教学中师生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因而我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要明确“猜想与假设”的地位和意义

  1、“猜想与假设”在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中设置的所有“探究”、“想想议议”和“想想做做”的大部分内容,以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一些问题都要求学生进行猜想或假设。其中,教材明确规定的“探究”共有38个;“想想议议”和“想想做做”共有101个,教师实施教学时根据实际情况还自行增加一些探究活动或实验,这些都要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它贯穿于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

  2、“猜想与假设”决定着科学探究的方向。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一个核心环节,是探究活动的前提,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没有猜想,探究就成为无源之水。猜想与假设决了科学探究的方向,猜想不同,探究的目的、方案、方法、过程可能就不同,科学合理的猜想与假设能使探究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确保探究有序、有效、有结果。

  3、“猜想与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采用问题解决的探究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联想和想象等方法,从背景和材料中,建立起关于物理知识和解题思路的猜想,然后运用严格的逻辑方法进行验证和取舍,不仅有助于学生牢固得掌握知识,也更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4、“猜想与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知识,还不知是否正确,总要弄个水落石出,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性很高;另一方面,猜想的知识一旦得到验证或老师的肯定,就会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得到较大的满足,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情绪,培养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5、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巩固与应用。

  新知识的获得若是经过学生自己主动猜想或假设得出的,就具有较好的可接受性,一旦被验证或得到老师的肯定,那就会形成很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牢固地掌握知识。猜想具有推测性,不受严格的思维限制,对事物的认识可以忽略细节,增加了整体系的思考,增进了思维的进程,迅速地获得新知识。对于灵活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也具有很好的导向性和锻炼思维的作用。

  二、要正确引导学生有依据地进行“猜想与假设”

  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猜想与假设。

  生活经验是人的最直接的感觉,它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基础和源泉,我们要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必须借助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例如在八年级《物理》下册“焦耳定理”一节的教学中,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猜想。首先让学生猜想到:家庭电路中电炉产生的热量比普通灯泡产生的热量多,而普通灯泡又比其导线上产生的热量多,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思考后便作出猜想: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可能与导体本身的因素—电阻大小有关,与通电时间的长短有关。接着教师再启发学生进一步分析电炉与灯泡上产生不同热量的原因,从它们二者都并联在家庭电路中的条件入手,由于电压相等(U=220V),电阻不同,应用欧姆定理I=U/R推知电炉与灯泡上的电流不同。此时学生便立刻提出新的猜想:电流产生的热量可能还与导体中的电流强弱有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设计“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关系”的实验,最后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验证,使学生分享自己猜想成功的喜悦。

  2、利用直觉作用进行猜想与假设。

  直觉,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作用,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实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直接提出猜想与假设。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的知识是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提出的。如八年级《物理》上册中探究影响蒸发的三要素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湿衣服晾干与晒干的快慢、杯中酒精与碟中酒精变干的快慢、风吹土地容易变干的现象,经过归纳作出猜想: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是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及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再如,研究“牛顿第一定理”时,师生一起做斜面上小车下滑到平面上运动的实验,看到三种不同情况,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得就越远,凭直觉感悟到:若平面非常光滑,则小车就会运动得非常远,由以上直觉便可建立其假说: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沿原来的方向速度不变地永远运动下去。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断、假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3、运用类比方法进行猜想与假设。

  类比,就是把若干相似或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从旧事物的已知属性去猜想新事物也具有相似或不同的属性。物理方面的许多科学知识是学生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没有感性认识和经验,对这种知识的教学,教师直接切入主题,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如果教师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熟悉的情景进行对比引入使教学内容难度下降,学生更容易接受。

  4、运用逆向思维方式进行猜想与假设。

  逆向思维方式的猜想,就是从结论或现象开始,倒着思考问题,来猜想产生这一结果或现象的原因或条件,即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实现科学猜想。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很多问题都可以利用逆向猜想,从题目的待求量出发,根据题目要求猜想包含待求量的公式。如果这个公式中仍有未知量就继续猜想,直至问题解决,这样就迅速找到解题方案。

  .总之,猜想与假设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从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及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