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教学中应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
【作者】 彭宗烽
【机构】 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使用,各种信息的获取、鉴别,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技能。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恰当、正确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中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有效地开展过程性评价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图象演示,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如果让学生对这一学习过程作自我评价的话,他们会感到学的有趣,记忆牢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中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同时提高学生的自身科学素质和信息素养。
然而,原有多媒体技术应用中存在诸多误区:如计算机一堂课“一用到底”、课件制作过分追求视觉形象,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师生交流不畅、课件制作简单,不能体现多媒体的优势等现象。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一现状,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地开发和选择多媒体课件,精心设计饶有情趣的教学软件,既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以翔实的数据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形象化和多样化的特点,真正弥补了多媒体技术跟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不足,唤起学生科学学习的意识,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达到所教学科教学目标和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
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信息技术课老师,我经常帮助其他学科的老师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文化知识课与信息技术课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在帮英语老师讲授方位介词in、on、under、behind 的用法时,我在课件制作中使用一个活动的彩色小球,一会儿小球蹦进桌子里,一会儿小球蹦到桌子上面,一会儿小球又滚到了桌子下面,通过小球的位置变化,把这四个方位介词所表示的位置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随着屏幕上的单词朗读,很快这四个方位介词的用法就被学生牢牢记住。
传统的地理课教学中,老师往往凭借一张地图上课,既有局限性,又显呆板,而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信息技术的运用能突破地理规律、抽象地理概念等教学难点。一般说来,地理规律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很大,单凭文字的描述或挂图,学生理解是非常困难的。而对于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我们只要做一些简单的演示原理的动画,就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讲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概念时,我和地理课老师一道运用多媒体显示出色彩鲜艳的太阳、月亮、地球三颗星球运行的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是一日。形象的动画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宇宙,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同时学生对年、月、日的其它知识也产生了疑问。可见用多媒体演示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心情。
此外,地理课件里,在动画显示过程中适当配上声音或音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中国降水》课件里,一边通过动画模拟“锋面雨带移动”的全过程,同时配乐朗读:“夏季风,雨祖宗,五月在南岭,六月江淮中,七八向北去,入黄进辽松,九月回江南,十月去无踪。”这样,就能把雨带移动的时间、路线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
根据我多年的教训实践,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课的教学中优势也很明显,主要在于,它能剖析机理、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模拟实验、演示整合、提高视度、辅助学习总结和深化反馈检测。例如:物质的结构、化学的反应机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计算机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把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对学生平时无法观察难以了解的知识更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供了充分的认知手段。例如,利用三维动画可将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即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展示出来,计算机能使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反应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化学过程。一般化学反应都进行得较快,无法控制,学生难以看清,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二维或三维动画软件,可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同步控制。多媒体信息量大而快,增大了知识的密度,加快了教学的速度,提高了课堂效益。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的,这一点必须明确。特别是在当前的初中阶段,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从属的。个人认为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于教学至少应注意以下两点:1.不能完全替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即用电脑取代教师、黑板、粉笔,产生了“电脑万能观”,误认为只要采用了电脑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有的几乎整节课都在播放动态的画面、千姿的文字等,可谓十分丰富。教师成了“放映员”,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其实,初中学生大多十四五岁,他们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如果整个过程完全使用多媒体教学,那么很有可能扼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望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2.不宜取代实验。初中物理、化学都是实验科学。就拿化学来说,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说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主张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也是可取的;或者实验中涉及有毒气体的,我们可以事先做好实验的实录,到时再播放。
教学手段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不能滥用计算机多媒体。使用时最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无目的,无计划的滥用。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和实践如何充分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使之与其他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出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