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疲劳的成因与对策

【作者】 陆 盈

【机构】 广西隆安县第一中学

【摘要】体育心理疲劳是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是由于体育学习的紧张度较大、练习方法重复单一或经过努力没获得预期成就感等因素造成的心理不安和疲劳感。它表现出的厌倦情绪,冷漠态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体育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从体育课教学中,阐述学生心理疲劳表现、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完善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心理疲劳
【正文】

      一、心理疲劳的最突出的表现形式

  (一)动机疲劳

  动机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人们的情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过低或过高。过低的动机会由于个人主动性、积极性难于调动,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凡是释放,造成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而过高的动机会引起机体兴奋过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造成技术动作质量下降或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注意疲劳

  注意疲劳是指心理活动对特定的对象难以指向,注意力不能从某一对象转移到其他对象上以及不能正确地分配注意力。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来看,动作泛化阶段,由于大脑皮层兴奋处于泛化期,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也难于把注意力转移到主要动作细节上,而产生注意力分配不协调的障碍。另一类是由于人们在学习某些动作过程中发生恐惧所造成,对具有一定难度可能引起伤害的动作回造成人们的害怕心理,这时注意疲劳多表现在人们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技术方面。如果不能及时消除畏惧心理,则会使人们长期将注意力排斥在学习动作、技能以外,从而影响动作技能的提高,使人们丧失对体育运动的信心。

  (三)恐惧疲劳

  恐惧疲劳是一种与回避行为连同的,对某一类特殊环境的非正常惧怕,所出现的心理障碍。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是单纯性恐惧障碍,即对某一具体环境或体育活动产生惧怕心理。如学习跨栏跑时,因被栏架绊倒产生了对栏架的惧怕;学习双杠动作时,从双杠上摔下来产生对学习体操动作的恐惧和厌恶感。

  二、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

  (一)心理因素

  体育学习动机是促进个人参与体育学习的内部动因。追求成功的动机,自我效能感,目标定向,成败归因等这些动机因素促使我们去参加体育学习体育活动,当这些动机因素受到影响时,就会产生体育学习心理疲劳。

  A、求成功的动机

  动机不是单方向的强弱或有无,而是个人在心理上趋避相对的两种倾向。由追求成功动机和害怕失败动机组成,一个人参加成就活动时动机量的大小由二者之差来决定的。即:成就需求=追求成功动机—害怕失败动机。

  由此可以看出,害怕失败动机长期占主导地位时,成就需求为负,此时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当代学生的自尊性强,优越感强,在学习各个方面都想有出色的发挥。在体育学习方面同样也一样,但他们自身条件影响了他们的体育学习的能力,于是学生产生追求成功的动机长期得不到满足,害怕失败动机就会长期占主导地位,此时学生就会产生体育学习心理疲劳。

  B、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强大支持力,在控制与调节人的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当一个人在面对挑战时,不能准确、客观的自己作出能力评估,就失去了参与的动力,因而逃避困难。中学期间的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思维发展水平还未成熟,自我期望水平偏高,使“理想我”与“现实我”距离较大,从而使学生对自我现状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进而形成心理疲劳。

  C目标定向

  目标定向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当学生参加体育学习自我期望水平偏高,使“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距离较大,从而引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厌倦。

  D成败归因

  归因是人们对已发生的事物结果的原因解释。是对自己或他人产生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或判断。这种归因来源于人们对某种情景下所表现的行为存在着自求了解的动机;而他们对以前行为结果所作出的归因解释,又直接影响其以后类似行为动机的强弱。例如:同样是体育学习较差的学生,其中有些人可能会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有些则归因“没有学好体育的能力”这样,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前者会加强努力,而后者可能表现为对学习无信心,不愿付出努力。

  (二)生理因素

  学生的身体状态不良、患病,过度疲劳,身体不适,在这种情况下,人体的生理机能下降,出现心烦意乱,气虚腿软,注意状态分散,四肢乏力等症状。此时如继续练习动作,心理调节机能的承受力超负荷运转,必然导致心理疲劳。此外,视觉、听觉、触压觉、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器官反应不规则,缺乏必要的训练,在纠正运动感受知觉的过程中,容易诱发心理疲劳。

  (三)教学因素

  体育教学违背了不同年龄、性别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制定和选择,以及场地器材的选择和布置,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脱离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教法单一枯燥;不能因材施教;练习强度超过学生接受能力等,这些都可能引起体育学习心理疲劳。

  (四)其他因素

  有的学业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有的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有的身体状况“过胖”或者“过瘦”不能完成体育动作等等可能引起体育学习心理疲劳。

  三、心理疲劳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明确学习目的性

  正确认识学习成败,面对失败,应该理智地分析失败的原因,以便重整旗鼓。提醒自己,比赛失败的原因是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如技术掌握不全面,不扎实,还有训练强度不够等。

  (2)自我重新定位,

  每一次学习都提供给自己一个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无论是总结经验还是汲取教训,都将在人生的履历上增添新的一页,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3)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在挫折面前,可以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来减轻心理疲劳,调节情绪。

  (二)改善和优化教学环境

  不良的教学环境会加重心理负担,导致心理疲劳。因此应进行教学环境改良,消除或减少教学过程中的外来干扰。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合理的规划教学场地,做到安全、舒适、整洁、定位,使之适应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要求,有助于学生学习产生增力性情绪,加速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增强应激能力,从而有效地预防心理疲劳。

  (三)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求学之趣。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指课堂教学的情景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学生产生了愉快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它不仅是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优良的环境来促进优良个性的形成,使孩子健康地发展。平时教师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学生,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之间忧乐与共。例如:学习游戏中来。比如在课的开始部分或结束部分安排些诸如“老鹰抓小鸡”、“两人三足跑”、“小火车”、“兔子跳”等体育游戏。师生共同参与,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既能较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与学生缩短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课堂气氛,愉悦身心,消除心理疲劳。同时注意寓情于教,感染情绪,巧夺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跳高这一课时,班上有个非常调皮的男生在队伍中左顾右盼,嘴上不停地念叨着什么。我在讲解动作要领他根本就没听进去。我看了很生气,可我没表露出自己的情绪。在讲解完动作后,我叫了个学生出来依我的讲解方法做了一次示范动作,并给予了肯定,其他学生也为做示范的孩子鼓劲加油,一下子就把这个调皮男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

  (四)、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由教学方法不当或练习过度而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不良变化。生理上表现为肌肉功能失调、痉挛、感觉迟钝、乏力等,心理上表现为倦怠、精神涣散、厌恶、反应迟钝、紧张、情绪不安等,主要是因为练习过量,使脑细胞在长时期、高强度的工作中产生神经性疲劳。比如:有的老师,一年到头,做预备活动,都是跑操场一两圈,做几个徒手操。这样长年累月,单调的方法,心理会容易产生疲劳。同时应该合理运用各种方法,如跳绳的教学,引入音乐伴奏的节拍器可有效的加强学生的节奏体验,减少失误次数。这样,合理的运用教学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更生动,而且更能强化体验或学习,从而有效的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五)、重视教学过程的心理卫生

  心理疲劳是一种主观上的疲劳,它是由于所从事的活动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长时间从事单调、枯燥无味的活动,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或长期背负沉重的学习压力而引起过度焦虑和恐惧,使心理陷入“心力衰竭”的状态。不能运动量过大,动作过于复杂。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开始阶段,以趣激学,激发动机,让学生兴趣盎然、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在中间阶段,以趣导学,通过设疑促思、指导方法、以情引学等手段,使知情发展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最后阶段,教师要及时评价反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成励学,对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再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讲究科学用脑。避免因长时间重复、单调、枯燥的活动引起的心理疲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师自身的健康心理为学生提供观察模仿的良好榜样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非常关键,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如教师在课堂上情绪波动会造成学生畏惧、紧张等不良心理反应。体育运动中,在教师诸多心理品质中,对学生影响较大的人格特征有以下几项:A、振作还是沮丧;B、暴躁还是稳定、和蔼;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合作、热情、和蔼、愉快、乐观、幽默、宽容、果断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悲观的学生变得快乐,受挫折的学生建立信心,懒散的学生变得勤奋,固执的学生变得灵活。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和不可估量的。

  ( 七)、注重差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体质迅速增长,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有各种不同的心理,针对性教育优为重要。比如:有的同学,胆小怕摔,在体育教学中,象跳马、跳箱、单杠、双杠等,这些带有危险性的动作,都不敢练习,这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边老师要充分做好保护工作;再如有的同学非常害怕参加中长跑锻炼,因为在长跑中,不同程度地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发闷,四肢无力,跑速下降,产生难以跑下去的感觉。老师必须要对怕苦怕累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说明中长跑过程中,由于内脏器官的惰性,使氧气应暂时落后于肌肉活动的需要,再加上肌肉活动产生的大量代谢产物得不到及时运走,这种现象叫“极点” 。当极点产生后,只要坚持继续跑下去,经过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就会减轻,身体肌能就会得到明显好转,这就是生理上所谓的“第二次呼吸”,科学地说明,消除他们恐惧心理,消除心理疲劳 。

  总之,在体育运动中“心理疲劳”不会一朝一夕就致人于死地,而是像慢性中毒那样,达到一定的“疲劳”后才形成的。心理疲劳常常伴随着体育运动,所以,在体育运动中,应抓住体育运动和心理疲劳的相互作用规律,利用体育活动来促进心理健康,防止在体育活动中产生心理疲劳。

  参考文献:

  [1]《如何消除心理疲劳》2005120 0917 中国教师报

  [2]颜军 樊卫东 王学飞 《论体育学习心理疲劳》扬州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 江 苏省通州市

  [3]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运动心理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 10.蒋正华 学生出现心理疲劳怎么办 安徽教育 1996 年第 6

  [4]张力为,任为多.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50-380

  [5]《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5

  [6]《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7]《体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4

[8]《运动心理学》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