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文本细读 呈现精彩课堂

【作者】 叶 莹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好的课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精彩的源泉。教师要深入文本细读,读懂题目、字词、标点、表达方式、布局谋篇、编者意图、读懂背景资料、读懂自己,切实地实现课程目标,才能让精彩呈现。
【关键词】 细读;文本;课堂;精彩
【正文】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少老师备课时,没有潜心文本细读,匆匆地看一遍课文,马上埋头写教案,更有甚者从网上搜集现成名师设计进行拼凑,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诸多毛病。好的课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精彩的源泉。因此,近年来,小语界的专家们呼吁广大教师要进行文本细读。

  那么,什么是文本细读呢?王菘舟老师在《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的讲座中谈到,“文本细读”就是打开自己的生命,对文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保持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将文本里里外外爬梳个透,读出课文背后的深意,用自己的言语经验、言语感悟、言语智慧乃至言语人格去与文本、学生对话,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

  怎么进行文本细读呢?于永正老师谈到细读的前提是多读。他的窍门就是读啊,思啊,读啊,一遍又一遍,直到豁然贯通,有了新的发现。可见所有细读的前提都是慢读、多读和认真读。只有慢读、多读和认真读之后,才能留下形象、留下语言、留下情感,落实语文教学本体目标。

  文本细读要从哪里入手,细读哪些内容呢?我的精彩课堂演绎如是说:

  一、细读题目  寻找切入点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往往好的标题能透射出文章的内容概要,能使人从这“眼睛”中窥探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细读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找到学习文章的切入点。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首篇《窃读记》,我们要细读的就是标题中的这个“窃”字,“窃”在字典中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偷盗,它的后面经常带一个动词,第二层意思是“暗中,偷偷地”,后面经常跟一个名词,第三层意思是旧时用作的谦辞。窃读记中的“窃”的意思就是暗中、偷偷地的意思。暗中、偷偷地读书,这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抓住题眼,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读懂了课题,就可以找到切入点,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作者窃读的百般滋味,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和复杂的滋味。

  二、细读主线  提炼主题

  细读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会发现文中“在乎”这个词语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教学中,紧抓“在乎”这个词语,把朗读课文,品词品句、写话训练等融进教学过程中,教学中做到复习引入,初悟“在乎——读课文,深悟“在乎”——吐露心声,我们“在乎——延伸课外,拓展“在乎”。

  抓住“在乎”这个词语设计教学主线,能起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的作用,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这样的教学效率高。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明藏或暗躲着一条主线,有的是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有的是贯穿于文章的情感主线,有的是文章的题眼……这条主线需要文本细读之后,进行梳理提炼,并以此为主线串起整篇课文的教学。这样做可以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条理更清晰、重点更突出、结构更完整。

  三、细读字词  体验情感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这就是要告诉我们在细读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能“细”到一字、一词、一句,并借助于想象、联想等还原文本,其感受愈深,体会愈真。例如,窦桂梅老师在细读《丑小鸭》,品出了一个“啄”字所隐含的深刻含义,仅抓一个“啄”,让学生想象鸭妈妈是怎样“啄”的,并借助于“狠狠地啄”与“轻轻地啄”的不同动作来形象直观地感受“啄”的滋味,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鸭妈妈对丑小鸭的那份爱怜、关切。

  四、细读标点  发现“世界”   

  标点常常被人忽略,然而很多时它对文本感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利用标点这一细小资源深入研究,能发掘阅读深层体验、真正地亲历文本细读的有效与精彩。

  在《秋天的怀念》里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在这个句子细读中,紧抓一个母亲与“我”对话中的“?”号,这句话后面为什么用问号而不用句号?用问号表明母亲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儿子说话的? 这里的问号表明母亲是用商量的语气在征求儿子的意见,透过这个“?”,看到的母爱是是商量,母爱是尊重,母爱是平等。轻轻一“?”中的尊重,潜藏着无休无止的深情。

  我们就是需要在文本细读对话的过程中,炼就这样的“火眼金睛”,在小标点中发现“大世界”!

  五、细读布局谋篇  感受魅力

  每篇课文,在其布局谋篇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教师在文本细读中认识并领悟其表达的作用、效果,并引领学生体会。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课,故事的高潮在于老汉与小伙子之间的几个“揪”与“推”的动作,当读者心中充满疑问之时,典型的欧.亨利式的结尾,将悬念在最后一刻揭开,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这种突转型的结构特征,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尾,震撼人心,催人泪下,这就是语言的力量,教师细读发现并引领学生学习这篇章布局的特点,这就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六、细读表达方式  习得表达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来表达。在文本细读的时候,要关注到语言是通过怎样的表现方式呈现的,为什么要用这种表现方式,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的《桥》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三处描写洪水的句子,可谓是惟妙惟肖。“咆哮 、跳舞、狞笑、 放肆地舔”等词将当时的山洪描绘得如恶魔般恐怖。而借助“疯了似地”夸张地表述,为的就是说明人们惊慌失措的样子。本文最经典的就是“他像一座山。”一句,老汉的站姿是一座山,老汉身上所存在的人格魅力则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大山。这个句子统领着后文人们的行动,只有读懂这些表达方式,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孩子们学习这些范本。

  七、细读留白  巧用资源

  留白拓展是教材中最具挖掘潜力的部分,它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思考的和想像的空间。教师文本细读,找到留白点,以留白为突破口,适当地拓展,使这一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就能实现对教材创造性地发挥,使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具深刻意义。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有这样一段:“医生问他为什么这样哭,然后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医生到底是怎么问的,男孩是怎么回答的,医生又是怎么安慰的,文章中都没有写明。教师文本细读之后,应该抓准这个点,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融入情境,对留白处加以补充,使这部分的内容更为丰满。

  八、细读背景资料  丰富底蕴

  文本细读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除了在课文中细读之外,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

  窦桂梅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把这篇经典的文章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论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意识》、《以乐写哀倍增哀——卖火柴的小女孩反衬描写赏析》、《童话教学方法谈》……同时,还读了《儿童文学教程》、《小说语言美学》《相信童话》等相关理论书籍。然后再对课文和叶君健原译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与确认,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丰厚背景资料的积淀,才有了精彩的诗意课堂呈现。

  九、结语

  细读文本的最终迎回归的细读自己。王菘舟说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他始终认为,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因此,一位语文老师必须是个爱读书的人,不但要读专业书,还要读其他的书,尤其是文学书。书读多了,“知识背景”就会广阔。“知识背景”广阔了,理解力、想象力才会丰富,才会有深厚的文本细读的功力。

  文本细读与高效课堂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如果说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可以说文本细读就是大树的“根”,教师读得越细深入,课堂教学这棵大树就会越加生机勃勃,让文本细读服务于高效课堂,呈现精彩纷呈的课堂。

  参考书目:

  [1]王菘舟讲座   《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

    [2]窦桂梅 《我这样文本细读》

  [3]于永正 《于永正谈“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