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曾令渠
【机构】 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中学
【摘要】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社会各界所谈论的焦点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创新能力与个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创新和国家的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以期抛砖引玉。【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能力;创新勇气;思维方式
本文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为今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形成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
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宽松、能够发挥个性的学习氛围,积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善待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以一种包容、保护的心态对待有不同寻常思维的学生,即使学生有时想法很幼稚或者是错误的,也不要责怪和批评学生,这样才能解除学生的防备心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增强学生创新的勇气。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最好不用命令式、强制性的语言,而应以征求性、服务性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情感共鸣。建立这种新型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此外,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敢于阐述自己观点、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不盲从书本、不盲从教师、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如在学习乙烯性质一课时,教材上运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鉴于此,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验是乙烯和溴水的反应,但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和溴的加成?乙烯和溴水的反应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他们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具备创新的勇气。
二、引导争论,培养个性
现在的高中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数学生都具有从众的心理,他们往往习惯于依据老师和课本所讲的内容,习惯于自己的想法同大家的想法一致,生怕自己的见解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的心理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比较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多采用谈话式的授课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和大家讨论,从而培养个性。例如,在原电池一节教学过程中,做了Cu-Zn原电池实验后,教师可把原电池改装成如下装置,让学生们讨论能否形成电流?如果能的,写出电极反映式并比较不同点?老师再提问:那么要形成原电池条件是什么?根据以上装置,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最后,要求学生,实现2Fe3﹢+Fe=3Fe2+的反应原电池该如何设计?再进一步评价学生设计的各种原电池是否正确,哪一个最合理。这样可使学生创造思维得到很好的开发,提升学生的学科素质,增养他们的个性发展。
三、更新思维方式,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我们所说的思维深刻性指的是人的思维活动可以达到更高一层次的逻辑水平与抽象程度。其主要表现在人们可以更加深入的去思考和探讨遇到的问题,在比较复杂的现象中用类比迁移法去扑捉事物的本质特点。然而,迁移主要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响应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必须要建立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之上,根据文字叙述来理解其中的内容。另外,这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有着重要的实质性意义,只要有学习的地方就一定会有迁移,也可以说不会存在孤立的学习。尤其是对于高中新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并不是非常的完善,他们并不能将所学到的新知识及时归纳到已学的知识结构中,因此,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缺乏深度。所以,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比较,重点掌握知识结构中同类要素之间的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技能。比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时,化学教师可以将反应中氧得失的情况,列举CuO+H2=Cu+H2O,让学生标出化合价的变化,进而提出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得出化合价的升降其本质就是电子的转移。这样一来,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巩固相关的概念,例如,氧化性与还原性。
四、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进行有机结合
什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就如字面意思一样,以直观形象来看到问题,并通过直观形象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抽象思维是指运用一定的数学方程式等运算对问题进行解决,在解决途中也会面临新问题的产生,因此,在对高中化学这门较难的学科来讲,要将形象式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更好的对问题进行有效率的解决。同样我们以实例来进行理解:例,是不是所有的盐溶液都呈中性,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会考虑之前所学过的盐溶液呈中性,而不能很好的进行判断正误,这时,就是教师该正确指导的时候了,通过实验让学生亲眼见证,往NaCl、Na2CO3、NH4Cl盐溶液中分别加入石蕊试剂,让学生观察其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与溶液的酸碱性又有哪些必然联系,溶液的酸碱性又与c(H+)、c(OH-)的相对大小存在哪些关系,溶液中的H+、OH-又是从哪里产生的,为什么这时c(H+)却又不等于c(OH-),可以引导学生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方式综合起来,考虑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可能的答案。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入,怎样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新课改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密切关注的话题。本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前提,从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入手,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目标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J],载《现代大学教育》,2001(4)
[2]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载《中国教育学刊》,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