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导课的几点思考
【作者】 张家杨
【机构】 贵州省贞丰县龙场镇坡柳小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以此带动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在数学教学的各环节导课上钳制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呢?
一、教学理念应当与时俱进
传统教育、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以课本为主、以教师为主。课本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与学之间是一种原封不动的传递关系。教学方法又以教师满堂灌为主,学生则是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容器。容器尽管不同,教师灌注的知识则是一视同仁、千篇一律。这就完全抹杀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捆死了学生个性思维的翅膀。
二、当前导课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一)少数学生“灌”多数学生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教师都以认识到“满堂灌”的危害,都在有意识的转变这种教学方法但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很多老师不直接去“灌”而是通过少数学生去“灌”多数学生.当前有不少的数学课堂,其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几乎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教学时教师频频发问,为数不多的优生就来“和”,表面上教学顺利、气氛热烈,实质上把大多数学生放在“听众”席上。这种做法比教师的“满堂灌”的危害更大。
(二)“讨论”流于形式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太流于形式了。主要表现在:
1、讨论时间太短,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有效交流,讨论好像成了一堂课为体现新课改要求而不得不有的一个环节;
2、讨论的问题不太明确,或大或空,学生根本找不到讨论的焦点;
3、差生没机会表现,变成优生们轮流“发表演说”。
三、导课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1、组织者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最直接的组织者。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定向发展有赖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①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对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有计划的组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自组织功能的提高和完善;
②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组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程度。
2、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表现在“引导”上.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学生或背着学生“走路”。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因势利导把教学过程导向预定目标的教学策略。如果教师的行为不是建立在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活动规律或特点的基础上,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充分发挥的。为此,教师的引导必须做到三个适应:一是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特征,二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是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实践表明,做到这 “三个适应”,既是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最好说明,也是实现学习活动最优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创造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做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经历一番发现、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三)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在平凡的教学中去发掘创新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总之,在教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也只有这样,教师上课各环节的导课才能很好的钳制住学生,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才能充分调动。
参考文献:
[1]沈丽.浅谈小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学大众,2013,(1):27-28.
[2]陆慧.小学课堂培养学生兴趣之我见[J].小学科学,2013,(05):45-46.
[3]郑奕财.幽默、演示与互动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7):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