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生本教学中“前置性作业”设计
【作者】 王 静
【机构】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现代农业园区大关小学
“前置性学习”也叫前置性研究或前置性作业,是指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假如在教学前,学生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就做不到以上几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做好了生本课堂中的前置性学习,就如工匠有了精良的工具,才能把事情做好一样。可以说,前置性作业的设置是生本课堂成功的关键要素。
一、教师:简约设计探究性作业
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教参,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根据核心内容,精心设计课前的“探究性学习作业”。课前的“探究性学习作业”要遵循“简约”和“渗透”的原则,“简约”即:去繁就简,保留课程的核心重点。“渗透”即,让学生提前感知新知。围绕课程的核心重点,设计一组或若干组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结合一个案例进行具体说明。
案例1:“升和毫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通过钻研教材和教参,教师认识到,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升和毫升”两个容量单位的认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提前感知“升和毫升”,于是在课前教师设计了:到商场寻找使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商品,并记录下它的容量,最后用一句话说说调查感想的探究性学习作业:
使用毫升作单位的商品:
使用升作单位的商品:
这个前置性探究作业,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不要求学生提早知道“升”和“毫升”的多少、进率等其它新知,目的仅仅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前对“升”和“毫升”就有充分的感知、探究和感悟,积累足够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探究性作业”。与传统的“预习”不同,在这一过程中,不追求学生对新知的先学先会,而重在让学生在探究性数学活动中,充分调动起个体的知识经验和思维,体验和感悟新的数学规律,发现新的数学现象,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从而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
探究不一定要很复杂,只要活动设计得当,即使在简单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也能有精彩的发现。以案例1为例,学生在课前通过调查后写下的调查感想就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有的发现了:“原来有这么多的商品是用毫升和升做单位呀”;有的发现了:“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物体都是液体”;有的发现了:“大瓶子用升做单位,小瓶子用毫升做单位”;他们有的对“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有所感知:“升和毫升的距离很大”“升一定比毫升多”;有的收获了数学活动的喜悦:“我觉得非常开心,也很好玩,以后我一定多参加这些活动”;孩子们的态度更积极了:“应该多留意点身边的事物”“这次我只调查了7种商品,下次我会努力的”;还有的孩子们注意到容量与重量的不同:“有些商品虽然容量一样,但重量却不一样”......
学生在调查中,对升和毫升已经建立了初步表象。虽然没有提前知道1升等于多少毫升?没有在书上划记下“升”和“毫升”常用在什么地方的重点,但学生对“升”和“毫升”的认识,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感悟,有了许多的发现,而这些感悟和发现来源于学生的亲身探究活动,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前置性学习应该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要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对于前置作业,我个人认为在设计时必须要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紧密联系,由浅入深,既要使学困生有兴趣,又要使优等生感到有趣味,这样前置作业才能帮助这节课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每一位学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和发现进入课堂,因此,课堂中没有观众。缩小了学困生和成绩优秀学生之间的差异。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分享彼此的发现,互相启发和二次感悟,同学们互相补充,从而使答案越来越完善,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三、课后:体验收获,感悟价值
课堂教学后,要求学生想想,独立探究时,发现了什么?课堂分享后,又知道了什么?从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引导学生体验独立探究及课堂分享后的喜悦和收获,感受独立探究及课堂学习的价值。学生既能感受到独立探究的成功感和喜悦情,又能收获课堂分享后的硕果,从而看到个人独立思考与课堂学习的双重价值,更加热爱数学学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可以了解学生个体的思维发展状况,及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每次课前探究活动后,都要求学生简短地写出自己的独立发现,在课程结束后,再次写出自己课堂分享后知道了什么?这既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总结,更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反思。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独立的发现,尽管这个发现不一定完善,甚至不一定正确,但都是带有鲜明个体特性的独特发现,并且每个同学都能通过课堂分享,丰富、丰满自己的发现,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继续建构起更多的内容。这样的反思,令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为此,他提出了“六个解放”。前置性探究学习的实践,实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个解放,正因为如此,孩子的创造力得到了解放,因而教学实践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当然,生本理念下的“前置作业”,就学科、教学内容、课型,都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就如何设计、管理和评价 “前置作业”,也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值得我们第一线的老师们努力探索。总之,生本理念下 “前置作业” 的深入研究是一条可行之路,我们要转变观念,努力构建生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