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

【作者】 罗月华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丰乐小学

【摘要】通过语文学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是中小学教学的基础学科,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如果在操作中适时渗透法制教育的话,将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内容,适时适度渗透,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法制教育。
【关键词】语文学科;有效渗透;法制教育
【正文】

      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一、把握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法制教育

  小学各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我们要结合实际,既要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要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1、在词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理解词语的方法,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举例子,如在教学到“义务、抚养”这俩词时,我们就可以采用这一个方法,可举例子:“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然后教师再从中举一些实例,这样就成功地向学生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2、充分挖掘内容,精心设计,在课文教学中自然渗透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如《万年牢》这篇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父亲自己经营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工艺,手艺高超,保证质量,合法经营。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及时教育学生感受到父亲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并相机渗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像这样的教育事例很多,只要我们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把这些内容定位在学生生活之中,紧密联系在法制教育上,合理分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

  3、在习作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语文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在习作教学中引入一些法律事件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如在五年级的一次作文中,内容是让学生学习写建议书,教师可在习作之前让学生先对身边的环境进行调查,然后在电视栏目或网上搜寻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资料,就这些实例向学生自然地渗透《环境保护法》,让学生在建议书中的内容更有章可寻,理论更为充分,从而从心底由衷地产生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想法,随之变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4、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口语交际课是展示学生实际生活能力的舞台,主要是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有一个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在《乌塔》一文中,你是赞成乌塔的行为还是反对,请说出理由。”在这一次的口语交际中,我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两方学生进行激烈地辩论,通过辩论引出“安全教育”内容,使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注意安全,只有生命健康安全,才能谈贡献,否则将是一纸空文。

  二、在开放性的练习中渗透法制教育

  引入开放性练习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的意识和能力。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对砍树人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要不是你乱砍伐树木,小鸟也不会找不到它的好朋友,你不要再乱砍伐树木了。”有的说:“砍树人,你再乱砍伐树木,小鸟连家也找不到了。”有的说:“你再乱砍伐树木,就会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有的说:“树木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应该爱护它、保护它。”之后教师相机渗透《森林保护法》的知识,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就会得到加强。在学完《钓鱼的启示》后,我特意给学生出这样一项“小练笔”: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想法?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你准备采取怎样的行动来表示你对文中父亲的敬佩?结果有一位学生就写下了这样的内容:“我敬佩文中那位父亲。我会慢慢地拿他的行为准则来衡量自己,我不会在无人看管的信号灯前闯红灯,不会随手丢掉任何一张纸屑,不会把多找回的零钱占为己有,也不会在背着老师或父母做一些违反他们善意规定的事……我要努力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充分挖掘,精心设计,就能对学生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从而就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减少青少年学生犯罪的数量。

  三、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入法制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实际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

  1、每学期开学初,我都能根据学校的要求,利用品德课,班会课等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学生在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对照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法律意识,为学生遵纪守法奠定了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每学期都以小组手抄报的形式,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法律知识的小故事或自己小组拟定的一些规则等,办一期?“法律知识”专刊,拓展学生的法制视野,使之更好地学法守法。

  3、积极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实例视频,让鲜活的事实触动学生的心灵,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性。

  “少年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育好他们如何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在小学阶段就要对他们进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将法制教育渗透于语文学科教学中,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只有这样,将来我们的学生才能知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