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作者】 陈亚玉

【机构】 贵州省正安县芙蓉江镇俭坪完小



【正文】

      学生的主体需要在自由主动的学习活动中生成、发展,教师应该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自我挖掘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自主化。

  一、学习目标自主化

  个性的差异,时代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传统的“一刀切”造成了严重的“课堂陪读”现象。教师以同一个教学目标要求各类学生,无疑是“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因此,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主地发展,就要求学习目标的自主化,即实施目标分层,让学生根据现有的认知水平选择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使得各级学生在各自起点上均有所发展。

  目标分层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教材中应掌握的“双基”必须达到,要保基础知识的“底”,在保“底”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提高目标,使其达到更高、更有创造性的思维水平,不封其充分发挥潜能的“顶”。

  例如:第九册中的“三步应用题”。《低层次目标》——能列式计算,并说出每一步求什么;《中层次目标》——能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高层次目标》——不仅能分析数量关系,而且要求一题多解或编题,追求创新。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定标,量力而行,对应用题由原先的“反感”转为“乐学”了,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二、课堂氛围自主化

  课堂教学是孩子体验成功、体验参与、体验创新的过程。而一个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的自主参与探究和体验成功。这就需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真挚的情感与孩子们进行生命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用真挚的微笑表现出对他们的期待与信任,“没关系,大胆讲”给予帮助;当他们获得成功时,用“妙极了、你的看法很独特、你分析得真棒、你真聪明”等发自肺腑的激励性、赞赏性语言鼓励他们;课堂上,与学生同探索、共创造。使课堂氛围自主化,自由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全部灵性。

  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有位学生提出:“我觉得当一个因数比1大时,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大;当有一个因数比1小时,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小”这个结论有问题时,教师就亲切地问:“有什么问题?”。该学生又楞住了:“我一时还没想清楚,也许没错。”这时我微笑地说:“我们可不能迷信书本,既然有疑问,那我们就一起挖掘里面的问题,来个寻根问底,好吗?”此时,全体学生都被吸引了,兴趣倍增,共同琢磨起这句话,终于找到其中的不完整性——如果另一个因数为0,结论就无法成立。

  在浓浓的探讨氛围中,师生成为了朋友,同学、知己,学生的思维暴露无遗自主参与探索之中。反之,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学生将会“随波逐流”。

  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一潭死水”的课堂,而不是流于形式,要以尊重、热爱学生为出发点,营造一种自主的氛围,为课堂注入生命的活水。

  三、探索方式自主化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地学习,科学高效地探索、进行再发现、进行再创造,才能适应突飞猛进的科技新时代。”因儿而,教师应开放学生的手脚,不断激励学生以多种方法方式捕捉信息,参与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渠道,提供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教师设置动画情境:《海尔三兄弟在森林里同时发现三箱分别标有长度为:0.1米、0.10米、0.001米的金条,海尔兄弟都在想:“我应该把长的金条让给我的好兄弟呀!”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去拿标着0.1米的那箱金条。这时,智慧爷爷出现了,他看到这个场面,就哈哈大笑。》师问:智慧爷爷为什么要笑呢?生:“因为这三种金条实际是一样长的。”师:“到底是不是一样呢,你们能验证吗?”这样,教师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多种验证方式:

  1.量:用米尺进行验证。0.1=1分米;0.10=10厘米=1分米;0.100=100毫米=1分米。

  2.涂:用方格纸操作验证。

  3.比:用数位顺序表验证。

  4.说:从小数的意义上说明。

  四、创新方向自主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开发的主渠道、主阵地。由于创新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多向性,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性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自主选择创新的方向,体现方法、策略的创新,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在教学“测量”活动过程中,可安排这样一个问题:“测量一间教室的长有多少米?”学生有了自由的创造空间,便有了意外的收获:

  1.可以使用步测,用“步长×步频”。

  2.可以使用卷尺测量。

  3.可以使用米尺测量后累加。

  4.可以并排课桌或椅子,进行估测。

  5.可以拉绳子测量后,再测绳子的长度。

  再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在探讨“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由于在预习时受课本的影响,思维定势为“长方形”。我有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一定是长方形吗?”被我这一问,学生楞住了,开始重新思索、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思维豁然开朗:

  1.沿高剪开是长方形。

  2.斜着剪开是平行四边形。

  3.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说,沿高剪开是正方形。

  4.沿两边对称处斜着剪开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思维之潮奔涌,创新之花竞开。

  五、评价策略自主化

  传统的“重结果”评价策略存在着两个弊端:其一,问题情境仅涉及学过的知识。其二,对于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基本没有留下空间。这样,也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评价。现代教育应变传统的“单向评价”为“多向评价”;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并灵活应用“延迟评价”;在策略上力求多样、自主、高效。

  总之,教师应当“松绑”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励学生敢于创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