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作者】 李 燕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云顶镇光荣九年制学校
《新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内容分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常见的量以及探索规律等。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同时是有效的进行计算教学的基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数感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学会观察,建立数感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和生活实践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培养数感。例如:在教学0-10的数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如:10个手指,2只眼睛,家中有几个成员,自己家的门牌号码、汽车的车牌,火警电话号码,急救中心电话号码,自己家电话号码,父母亲的手机号码,或者今年几岁,你的鞋号,你新学年发了几本新书……这些数字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使学生在自身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又比如,认识“0”时,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在温度表上见过0”;“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建立数感。
二、开展活动,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1.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感应数在何处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体验数感的存在。如为了让学生感应信息数字化,教师构建一个活动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证号码抄下并且解读。当明白了身份证号各位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请学生当一次校长助理,仿照身份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2.开放活动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能
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我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在操场上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拓展运用,强化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它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特别是在新知识学习过后,要及时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强化数感。如在学习“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的相关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现实情境“在组织秋游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来强化学生的数感。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设计路线问题;有乘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购物问题;有计算耗油量问题;有估算路程问题……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考虑,设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方案的合理性作出了解释.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使学习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了强化数感的目的。又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些同学不理解5-0=5,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5-0=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说有5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5个,5-0=5。生2:今天妈妈给了我5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5元钱,列式5-0=5……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5个苹果,5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5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5减0还是等于5。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强化了学生的数感。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数感也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这样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这也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