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作者】 胡 伟

【机构】 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龙广镇科汪小学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作文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
【关键词】作文教学;培养;小学生;主体性;参与意识
【正文】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不能摆脱“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一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协调交互作用却成了教师为中心的活动,颠倒了“学”和“教”的关系,从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应有的尊重和发展,这也是造成学生对写作文的畏难情绪或厌倦心理的一个原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作文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作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定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笔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一、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因此笔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随笔写下这样的精彩段落: 

  “摘高处的葡萄时,我踮起脚尖伸直胳膊左手轻轻地捏住葡萄的茎,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又一串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葡萄珠,剥去皮,放到嘴里,啊!真是汁多味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里。”又如:“一片绿油油的花生地,花生的叶子很茂盛,花生好像在和我捉迷藏,一个个都藏到了地底下。我双手握住花生的茎叶,身子微微向后倾斜,稍稍用力一拔,一个个带着泥土芳香、嫩黄色的花生便欢快地蹦了出来。像一群淘气、顽皮的孩子,顾不上身上沾着的点点泥土,争先恐后地跑到我的眼前,向我述说着地下迷宫中的趣事。”“我坐在船头,凉爽的海风迎面吹来,感到全身非常舒服。望着浩翰的大海和广阔无际的天空,它们在远处好像连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翻滚的浪花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大海,真美啊!”…… 可见,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教育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二、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这一前提下,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如有顺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注意发展变化、重点部分写具体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不要做任何内容的限制,放手让他们去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其结果是,孩子们的表现是真实。如:“一天放学路上,我看见几只蚂蚁正围在一个死去的蝉的四周,我很好奇,便蹲下身仔细观察。只见一只蚂蚁在指挥其他蚁搬蝉的尸体,我想那么小的几只小蚂蚁能把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搬走吗?我疑惑不解。忽然,我想起我的一本书中介绍蚂蚁是个大力士。”

  三、引导学生写真话,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唐朝的白居易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以及古语“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学历来坚持的传统。小学作文训练虽然只是最初步的应用语言表达见闻感受的训练,但它毕竟是小学生表达自己生活认识的活动,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小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例如:记得有一次要求学生写篇介绍校园的写景作文。在批改时,发现一位外地城市刚转来的学生讲农村的学校没什么写的,无非就是,一幢两层高的教学楼,周围用围墙围起来,在校生一百多一点,教师只有六个……,一句话,就是简陋,没有外面的学校好。他还讲我们班的其他学生都说校园好,还写得挺长的。这位学生虽然作文中有不少毛病,但他敢于吐真言。此次作文中,我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光让学生看到好的方面,没有符合现实实际,导致许多学生专挑那些华丽的词汇修饰文章,抑制了童心的发展。只要敢说真话,就能写出好文章。例如经常与学生谈心,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对于写作文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下次碰到此类的习作,学生就会得心应手的。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作文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引导他们想象,这样会使意境更加广阔,认识和感受更加丰富。为了使学生认识想象对深化观察、丰富作文内容的作用,笔者一方面注意选择一些观察与想象紧密结合的文章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特别注意发掘学生中的闪光点。如:《假如我会七十二变》、《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未来的外太空生活》…… 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让将来的景象浮现于我们的眼前。启发想象可以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作文内容更丰富,更富有儿童的情趣。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不是一日或一两节课就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长期持之以恒。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蜜蜂,多思考、多练笔,就能培养学生作文的主体参与意识,大面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彦瑜.试论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118

  [2] 陈群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语文学刊.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