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

【作者】 阿丽娅•艾合买提

【机构】 新疆巴州博湖中学



【正文】

      课程改革已推行多年,但在地理教学中依然存在“重教轻学”现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学问题,不谈学生,不研究学生“学”的问题。这所谓的“重教”并不符合教学管理规律。重教轻学的教学管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牛不吃草强按头”,造成“厌学”现象严重,“教”也成了低效甚至无效劳动。笔者认为,地理教学必须“教”与“学”并重,“教”与“学”有机结合。笔者从事地理教学多年,下面就地理教学谈三点看法:

  一、强调自主学习

  传统的地理教学,只强调教师的教,在很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当我们走进地理课堂,从开头的导语、结尾的作业布置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一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如何突破重点难点都是教师准备好的,这样的地理课,学生几乎不需要自主的想什么、做什么、说什么,其本质是教师中心论、教案中心论。这种课堂形态的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学习上依赖性很大,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或运用自身的能力去主动学习。这也导致了他们创新思想不强,再学习的能力缺乏。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理课堂教学的面貌,就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所谓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一般要把教学的基本顺序由讲授式教学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也就是说把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先行解决,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掌握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或指导。这样,通过自学、讨论,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学习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自学、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为教师的精解提供明确的依据,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或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问题解决策略。总的说来,整个教学过程的诸环节多数主要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在这些环节中主要起引导、点拨、反馈作用,这样更有利于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具备会学的能力,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强调思维能力

  地理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但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是以现成结论的形式出现的,论证说明简洁,并常是定型化了的知识,所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必须经过充分的、反复的思维。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学生对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因此,在中学地理教中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经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象和人地间的相互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解决思考地理问题时,需有相关的专门地理知识经验作基础,两者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展开地理思维活动。地理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三、强调语调的运用

  在地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科学,符合逻辑,遵循语法,通俗流畅,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情,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语音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音乐性浓,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造成一种地理意境;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要严密准确,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总结地理规律时,要抓住要领,编成口诀,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提醒注意;突出思想教育时,要富于感情,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感染。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的气氛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的。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应该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满怀激情,对上好课充满信心。这样,学生势必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其次,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材内容时,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神情。如用热情自豪的神情讲祖国的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讲当前面临的环境、人口等问题,用充满信心的神情讲祖国未来的前景。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忧、乐发生共鸣,达到“未听曲调先有情”的境界。教师上课时进入“角色”,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地理教学,真正用情去讲授,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