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语文的沃土上放飞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 才仁加甫
【机构】 新疆巴州和硕县第五小学
【摘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创新动机、启动创造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的新世纪。创新是现代教育的趋势、素质教育的精髓、时代的要求,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让语文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沃土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提供学生创新创设情境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想方设法地多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环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才能敢想、敢说、敢问,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同一的约束和划一的要求,突出课堂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教师自身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要勇于向学生学习,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
2、鼓励质疑问难,点燃创新的火花。“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向老师质疑,向课本质疑,向同学质疑。教师大胆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适当地加与点拨,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教学《揠苗助长》这一课时,对于课后的问题:“第二天,田里的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他的儿子看见了,会说些什么?”
我没有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在互相质疑中学习、创新,课堂上学生的语言精彩纷呈。从中他们懂得了这个寓言的道理,真正理解了“揠苗助长”。这就是让学生在质疑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3、坚持“隐而不发”。美国科学家布朗尼科夫说过:“要抑制判断的本能,不要急于回答‘是’‘否’或‘对’‘错’。”也就是要求教师不要把答案急于告诉学生,要鼓励学生在下结论前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究。教学《师恩难忘》一文时,学生对田老师的教学风格深感佩服,然而也提出疑问:①田老师讲得故事与所学的小诗有什么关系?②为什么说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呢?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田老师的敬佩与感激之情。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4、鼓励标新立异。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思维过程,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提出新观念、新想法、新思路。如《莫高窟》一课,作者用排比的手法描写了形态各异的壁画——飞天。我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发挥想象,续写不同姿态的飞天。学生展开了自由的想象,说得很精彩,体现了思维的流畅性和想象的丰富性与独特性。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方法,同时思维得到了训练。
5、放飞想象的翅膀,促进创新思维。想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思维材料,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它是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通过想象可以发展学生丰富、灵活的空间想象力,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这株柳树经历的恶劣环境,从而体会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充分的想象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转换学习角色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与学生本来是平等的,但是当某些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表率时,则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竞争意识。教学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谁的课文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讲解。这样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教学中,让学生从学习的角色转换为文中的角色,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心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发挥了出来。
三、向课堂外延伸,拓展学生创新的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课本以外的生活是学习的广阔天地,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或社会实践等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
如在课外组织学生出外踏青。春天带着学生到山坡上、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让学生能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素材,根据需要主动学习。
又如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胆量,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为今后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另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也迅猛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让我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孙娟;让语文教学奏响创新的乐章[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5期
[2]廖艳红;王建洪;冉茂蓉;浅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4期
[3]王玉国;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5期
[4]黄武山;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09年22期
[5]武吉生;激发创新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语文学刊;2008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