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实效数学课堂构建探析

【作者】 余登芹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妥倮小学

【摘要】新课程特别强调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为学生终生发展着想,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主要途径。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从“关注主体意识,追求有效课堂;挖掘课堂资源,促进有效生成;引发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发展;创设有效情境,构建高效课堂”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从而创造出有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效课堂;有效构建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认真贯彻新课标理念,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课题。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主体意识  追求有效课堂

  有效的课堂,首先关注的是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教师在进行活动探索设计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教学中设计适当的探索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的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形成探究学习能力。

  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笔者出示一组数:610332991443262064让学生判断哪些数能被3整除。由于迁移作用,学生思维方向受到《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还是从个位上考虑。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我知道,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马上有另一个反驳:不对232629都不能被3整除。教师笑而不语请学生动笔计算,通过计算学生马上得到6331442064都能被3整除。教师抓住时机问: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个位和3有关系吗?如果和个位没有关系,那它又和什么有关呢?教室安静下来,大家陷入了沉思。接着在四人小组中进行探究。最后达成共识,明确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不能单纯从哪一位进行研究,而是要从各个数位上的数综合考虑。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不像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容易被发现,在以往教学中,教师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学生茫无目的,浪费时间,成为无效的学习,根据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主线引领下,在问题魅力启迪下思绪飞扬,主动探究。对知识掌握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师做教学有心人,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引领教学处在“最近发展区”之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生学习的真正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的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从而激起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建构有效课堂。

  二、挖掘课堂资源   促进有效生成

  夸美纽斯说过:课堂是有生命的物质空间,是学生充满生机的思维领域。可见,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挖掘课堂资源,促进生成的有效,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对“症”下药,让正确、错误这两种思想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认识冲突,产生“头脑风暴”。引起思维火花的喷发,使之成为有效教学的亮点,将静态的预案变为动态的富有灵性的方案。

  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让孩子们在圆片上折、画、剪、比,探讨有什么发现?引领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知识,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当大部分学生认为,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只有几位学生反对。针对此现状,我将学生抛过来的球再抛给学生,决定让学生进行辩论比赛,到底谁对呢?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在激烈的争辩中,有的学生拿出大圆、小圆,骄傲地质问:“大圆的半径与这小圆的半径怎么会相等呢?”另外的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在矛盾辩论中理解了,需要有前提条件“同一个圆里”这一知识点。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热烈有效的辩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善待“意外”,挖掘“亮点”,一幕唇枪舌战的辩论,自然而然灵动地显现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未曾预约的精彩。

  三、创设有效情境  构建高效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后的老师。现代心理学也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会数学的愿望。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组织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活泼课堂活动中让学生主动获取。

  例如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学《平均数》,创设一个非常有效问题情境,她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派4人进行拍球比赛。一会儿第一组学生发现自己这一组拍球总个数超过第二组,都高兴得跳起来。这时吴老师自告奋勇加入第二组,顿时第二组拍球总数明显增多,第一组学生很不服气,大喊不公平。吴老师立即问:怎样才能公平呢?有的说:我们这一组也要再加1个人。吴老师追问:如果现在不允许加人呢?矛盾激化了,有个学生说:那可以把每组拍球个数均分。这一“均分”表明学生已经在实际困惑中产生“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吴老师也自然而然引入“平均数”。并共同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老师把枯燥的数学变为情趣多,意味深的问题情境,以情导知,以知促情,使学生真正感悟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教师灵动的教育机智,精心预设的课堂情境,激励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奥秘,促成高效课堂的建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自主探究的时空,关注知识技能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打磨高效的数学课堂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每一位教师在平时备课、上课、听课、研课中,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使数学课堂绽放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