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体验——培养小学生语感的有效方略
【作者】 许士爱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通榆镇中心小学
一、读书体验,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我是这样指导朗读三、四句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了诗句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挂图,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浩荡的江水和那即将消失在水天相接处的孤帆。教师动情的话语,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此刻,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呀,你的好朋友和你分别了,你们再也不能在一起吟诗作词、同赏夜景了;不能在一起痛饮美酒、共叙友情了。你久久伫立江边,遥望着远去的孤帆,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学生们略作思索,有的说:“老朋友,你一路要保重啊……”有的说:“老兄啊,今日一别,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愿你早日归来……”在同学们滔滔不绝,渐入意境之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同学们,哦,不,你们就是那江边送别的诗仙李白呀,你就通过吟诵诗歌来表达情感吧!”一位同学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越读越轻,越读越慢,到最后几个字,只有微弱的但还清晰的气息。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生活体验,感受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也感知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生的眼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在教学中要及时唤醒学生的生活画面,加以运用,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准确地将语言文字还原为语言形象,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感受。《月光曲》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断:贝多芬走近茅屋,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段话中包含着穷兄妹俩互相理解、互相体贴的深厚情意。盲姑娘并非只是“随便说说罢了”,只是听了哥哥的话,知道哥哥因为自己说漏了嘴心里难过,就来安慰哥哥,让他不要难过。我在教学这一片断时,了解到学生对盲姑娘“随便说说罢了”这一细节所表达的内涵体味不深,就采取了师生讲述自己生活中的类似情境的方法,盘活了学生生活内存,达到了“和作者会面”“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的阅读效果。
三、想象体验,体味情感
别林斯基曾说过,“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 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语感和相象是紧密相联的。要体验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感情,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声、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世界,并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情感。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写的景色之中去体验,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感受。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才能对不易把握的形象有较强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与提高。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要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的《月光曲》所体现的情境,就可配上轻柔的音乐,结合画面,再加以有感情地朗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小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迭宕起伏,由此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四、角色体验,升华情感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精神的内核。语文课本中的大多数文章,文质兼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搏,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心曲,包含的情感十分丰富,有的表达了对祖国的赞美,有的表达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读了一篇文章之后,如果体验不到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没有被这种情感所打动,就谈不上对课文的理解,更不可能受到教育和启迪。学生得到的,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些失去了情感的干巴巴的文字符号。
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阅读的本质就是‘对话’,打破时空界限,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交流的撞击。所谓‘对话’,包含两个要点,或者说两个过程。首先是要‘进入’作品世界,‘设身处地’地想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想,感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感,同时把自己摆进去,‘烧’进去,不能‘隔岸观火’。说的形象一点,就是要与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同哭同笑,产生感情共振……”教学中引导学生转换阅读角色,是体味作者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所谓“转换阅读角色”就是把自己放在作者或作品主人公或目击者的角度阅读作品,从而与文中主人公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五、赏析体验,揣摩体悟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同时,他还说“读者必须把握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这些话都点出了揣摩、品味的重要性。
品读赏析的重点主要有语言的准确性、深刻性、生动性、简约性,以及语言的含蓄、委婉等。对比揣摩,探究目的,调换比较等是品赏最常用的方法。如指导《小珊迪》中男孩卖火柴时的语言,就要根据课文中男孩语言的变化,体会男孩急于卖出火柴的迫切心情,感受这个可怜的小男孩饱受饥寒的处境。通过指导,学生的感情沉浸有这催人泪下的气氛中,仿佛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男孩就站在自己面前,对小珊迪的同情油然而生。用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话就是要“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等。
六、实践体验,训练语感
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如在讲古诗《元日》时,我将课上的十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作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描写春节热闹场面的诗。学生的热情很高,写得非常投入,有的一边写一边窃笑,大概认为自己写的哪里是诗呀!有的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认为通顺了再写下去。我让学生感觉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的写成什么样子,让他们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我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