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论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刘红梅
【机构】 新疆巴州博湖县博湖中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层面的有效实施和落实,有关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学年暑假骨干教师培训及自己多年从事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我对初中化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实施探究性教学有几点体会。【关键词】情境创设;化学教学;应用
有的高中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主要表现为:根本不预习课文;被动上课;挪用上课时间;不认真做作业或不做作业;没有复习的习惯;测验时,有的抄袭别人的,有的从书上抄;不认真做实验或不做实验,也不参加与化学课有关的其他活动等等。长此以往,对学生化学素质的提高有百害而无一利。如何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一面。
一、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尊重和关怀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学习、思考、参与表现、成功的机会,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和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不要急于评论,更不要武断否定,对标新立异的见解,更要尽可能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失误要持宽容的态度,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我矫正。这样,就会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人的智力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人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激发,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也才能由此培养起来。
二、激发学生对化学问题的兴趣,创设情境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创设问题时要尽量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联系实际,学生易于理解,贴近生活,看得见,摸得着,易于使学生感兴趣,使学生倍感亲切,觉得化学就在自己身边。问题的设置也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问题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探索、创新的过程。
三、在课堂上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和总结,创设情境
由于受学生整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及对一些事物认识偏差的影响,学生虽然对与化学概念有关的新问题有了新认识,但这些认识也不完全正确,亟需教师适时、适地加以点拨。点拨的目的其一是加强正确的认识;其二是纠正错误的认识;其三是师生共同完成化学概念的建构。教师要在这一步骤再次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完成上述三个目的。学生总结了个人的收获后,在教师与学生互动之前,请各小组选派代表对本组讨论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阐述。要注意所涉及的问题一定要全面,另外阐述的观点和证据要来自组内的全体同学的共识,尽量减小个人的偏见。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所有不同小组的问题及观点,并在头脑中形成支持或反对这些观点的学生论据,以便在总结时有的放矢。在列出观点时最好把相同或相近的问题列到一起,便于对问题的不同观点加以对比。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分析、探讨这些观点,最后形成一致的看法。
四、通过具体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利用实验的形式,既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堂气氛活而不乱。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与一般的认识过程一样,也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可见感性认识和必要的实践经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起点与基础。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力加强直观教学。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引导者”的角色。
五、利用化学故事,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化学故事有时反映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对化学的兴趣。在课堂上适当的运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和传说创设情境,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我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给同学们讲“水变油”的闹剧。我首先提问:水能变成油吗?水能燃烧吗?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听故事。1983年,我国出来个王洪成,到处表演水变油的把戏,把一种神奇的药液滴到水中后,水变成了油,水就像油一样燃烧起来!这就蒙住了不少人,以为真的出现了伟大的发明家。接着一些报刊对王洪成大肆吹捧,说这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就吸引了数以百计的单位和企业向王洪成投入了巨额资金,企图得到他的神奇药水,然而他们花巨额买来的是“膨化剂”,最后这些企业损失巨大。这原来是一个伪科学、假技术的大骗局。所谓的“水变油”只是个小戏法,实际上水是不可能变成油的。进一步问,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水不可能变成油?等我们学了这节课就自然明白了。同学们这时激情高涨,很想知道答案,所以接下来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大大提高。又如,我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先讲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意大利有一个山洞,人穿过山洞安然无恙,而狗过山洞就会死亡。这个故事有的同学知道,所以可以让一个同学起来讲,学生听的很入迷,也很好奇,这样的情境创设作为开场白会把学生注意力全部转移到新课学习中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能淋漓尽致的反映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欣赏课件时,在情境中产生了探索的欲望,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此外,要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七、构建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创设化学学习情境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要力求做到学生人人参与。学生在宽松良好的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消除自卑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串联、并联电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两人一组,实施探究教学。教师先出示探究目标,指导要点,放手让学生探究讨论,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这种学习模式能养成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能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加强合作,集智取长,共同进步。
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的“启发剂”,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