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作者】 刘启蓝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回龙镇中心校



【正文】

      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灵、人格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一、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凡是好态度和好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

  小学生应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① 每天阅读;② 读书动笔;③ 带工具书阅读;④ 勤问。培养好习惯,光提要求和讲解无济于事,还要多督促,勤检查。养成了这些好习惯,什么都“好像出于本能”,语文就不需要教了。可以说,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就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各种语文学习习惯一经养成,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不须教就实现了。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运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 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 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 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 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 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 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 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1、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着它的内容和形式,语言也不例外。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无法割裂的。因此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有了两层意义,一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二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

  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是阅读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单纯的对内容的理解,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其实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理解过程中,学生不但接触到了作者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还体会到了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等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将得到发展。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和语言的表现形式。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内容仅仅是理解语言的一个方面,理解语言还有着另一个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对语言表现形式的理解。学生的阅读在经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过程之后,还应该从语言文字的运用角度,对课文作进一步的阅读理解。

  六年级下册有篇名为《凡卡》的课文,是一篇小说。内容生动感人,但并不复杂。正是小说的作者采用了新颖的、别致的,与其内容相适应的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才使这样一个简单而不复杂的故事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小说的主旨在于表现凡卡离开家乡到莫斯科学徒的悲惨遭遇,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小说的内容,是用凡卡写信的过程这一线索贯穿的。凡卡写信,既是小说的内容情节,更是小说的形式。正是这一形式的运用,才使小说的内容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天地,在信里,凡卡可以直接倾诉自己的遭遇,表达急切想回家的心情;在信外,凡卡可以尽情地回忆过去在家里的美好的日子。信里、信外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反差。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对写信这一形式的运用上,不是仅到写完信为止,又在凡卡写完信后,安排了凡卡写的信封地址不详,梦中实现愿望的结尾,这样不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而且更使人感受到了作者在使用写信形式上的匠心独运,一封信,贯穿小说的始终,使其内容紧凑、结构严谨,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由此观之,小说之所以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然和作者运用的写作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五、开拓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空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每每能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看似鼓励学生质疑,可最终,学生的疑问被教师预设的问题所替代,并巧妙地加以诱导,“九九归一”于教师用书所提供的参考答案上。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过分追求结论的“标准”,实际上是排斥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探究。我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所要学习的内容给予同样的重视,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探究空间,让他们能够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六、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质

  首先,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然的由课内向课外迁移。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每教一级学生我首先让他们明确阅读的目的,并要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知识与技能解决基本篇目以外的文章的分析与综合,直到开启自己的创造力。我精选了几种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让大家订阅,如《语文报》、《作文评点报》、《校园文学》、《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杂文报》、《读者文摘》等,做到人手一报一刊。还要求学生购买一些中外名著、历史书籍、科普著作等,互相交换阅读;每逢节假日开出一些书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状况,有鉴于此,要求学生有计划的阅读,号召学生远离电视,到图书馆去,扩展阅读视野,并教给他们有关图书分类知识和检索图书报刊的基本方法。同时,课内尽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其次,定期开设课外阅读课,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和提高阅读的兴趣,我经常从报刊上挑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口味的文章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点评、讨论、交流,每隔时日,抽出一些时间,把学生带到图书馆或阅览室集中阅读某方面报刊和名著,并制定专题的阅读计划,或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特长确定一些文质兼美,形神兼备的文章作为精读对象。

  此外,我还不断研究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课外阅读质量,除了上述以读促写的方法外,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又采用了“情景式阅读法”,如根据不同季节时令特点,随时创设情景,让学生走出课堂,身临其“景”,再来感受阅读教材,以引起情感共鸣。如在春光明媚的早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赏春之际阅读朱自清的《春》;在雪花飞扬的日子里,引导学生边赏雪边吟诵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又如让学生到柔远山(华池境内)让学生缅怀范仲淹当年所筑城墙古迹时,感悟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先忧后乐的博大胸襟。如此学生便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的情怀,给学生提供运用所读书本知识的机会,使他们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中激发对阅读的渴望。由此可见,重视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融入语文课程体系,加强阅读指导和检查,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水平,而且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教师要用“大语文”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让学生从课本的框框与四角的天空中解脱出来,走进广阔的书籍世界里探求知识,丰富思想,陶冶情操,尽情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所向也是语文科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