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写作几种方法

【作者】 李治信

【机构】 云南省彝良县角奎镇发达中学



【正文】

      新课改下的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写对生活中所经历的及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说真话、抒真情。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仍然畏惧作文,看到题目感到无话可说,内容尽是假话、空话、套话,语言平淡无味,缺少一份真情。从这一现状出发,还得教学生从写作写作技巧上下功夫。

  一、坚持勤练、勤思

  叶圣陶说:“什么事情都一样,要求熟练,惟有常常做,规规矩矩去做,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写作也是这样,要提高写作能力,决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勤动笔,长练笔,不停笔。只有勤写多练,方可熟能生巧。如何写作呢?可先单项训练,后综合训练:先叙述(写人、记事、绘景),后思考(议论、说理);先篇幅简短,后逐渐增长;先模仿,后有创造。这样一个脚印、一个阶梯,长期坚持,写作能力自然就会逐渐提高有长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写作不仅仅是实际操作,而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所以,不仅要勤动手,勤练笔,而且开动脑筋,多思、多悟。只有边写作,边思考,边琢磨,才能逐渐领悟到写作规律的真谛,将写作的方法、技巧化为己有,达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的境界。

  二、构思

  (一)、提炼生活

  写作必须要积累题材,积累了写作材料后,必须使题材为一定的目的而服务,这个目的就是文章的主题。只有提炼出了文章的主旨,才能使整篇文章情感思想有一个基本走向。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在文中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环境,人物有“我”、长妈妈、闰土的父亲、书塾里的先生和同学等,事有园中捕鸟、拔何首乌、长妈妈讲故事、入学、读书、逃学、画画等,来反映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往事。作者选的材料虽多,却是从正面和侧面为一个目的──赞美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服务的。作者详写了百草园中的生活、有趣的景物、捕鸟活动、课堂上杂乱的秩序、逃课的乐趣,略写了离开百草园到书塾的过程、拜师以及画画等,材料虽多,却不散漫芜杂。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选择一些感兴趣的文章研读,中心是什么,是怎样选择和使用材料的,久之就会学到一些写作要领。写作时,要把所表达的主旨想清楚,再考虑为表达这个主旨应选择哪些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对文章的设计列出写作提纲,然后按提纲一步步写下去。

  (二)、理清思路、结构。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行文的思想发展、前行的路线。理清思路就是作者对文章的整体构思,怎样开头,如何承接、过渡,怎样围绕中心把选择的材料组织起来,哪些地方需要为文章下一步发展做好铺垫;哪些地方需要与文章的前一部分有所照应,怎样结尾等等,给以梳理条理化、文字化的过程。而所谓结构,就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布局安排,文章的结构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常见文章结构模式有“纵向式”“横向式”和“纵横结合式”。纵向结构即按照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的过程组织文章,按事件的过程来展开记叙,形成顺序承接的形式,如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背影》,就是采用了“回忆-—现实—回忆”的倒装承接的方式。横向结构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关系或事物的性质和不同方面,来安排材料组织文章结构。

  三、语言

  高尔基说:“文学是借助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 ”优美的语言可谓文章的第一要素,因为无论多么新颖主题、独到的见解、真挚的感情,如果不借助语言都只是虚幻的踪影。要使文章字字珠机,句句含蓄、文采飞扬,在平时的训练中不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新瓶装旧酒,即对旧的材料进行组装、修饰,文章在有限的材料中出新出彩,现出无限的意蕴;褒词贬用;巧借俗语;旧词新用;古诗词引用;排比式整句,即通过修辞的方式来连缀展示:一是内容上的排比;二是意义上递进,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渲染气氛,提高气势;比喻似的整句,即运用一系列比喻,用形象、具体、感性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深遂的内涵的语段;假设似的整句,即利用假设的句式,利用排比、推理的方式,构成相对整齐的句子;活用句式,即利用短剧缜密细致,长句缜密细致,整句对称和谐,散句灵活自然,肯定句与否定、主动与被动、顺装句与倒装句等;提炼警句,即文章的关键处的警句,于形象中见哲理,与朴质中见深刻,于含蓄中见真意,跟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掌握好这些方法,对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运用能力及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四、创新性

  所谓创新就是见人之未见,写人之未写,用人之为用。在每次提起笔之前,都应该明确:作文的写作是不可重复的,既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也不能踩着自己的脚印走,而是要做到次次有心得,篇篇有新意。

  (一)、采用“反弹琵琶”,所谓“反弹琵琶”就是切入的角度要新颖用逆像思维从相反角度思考,的出新的见解;可用发散思维,另辟蹊径,打破常规换角度思考;还可以在人们普遍认同、认知习惯或传统关联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揭示事物的本质形成新的见解。面对文题或材料,它常常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地思考问题,遵循事物的辩证的原则。但一定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不能流于个怪诞;

  (二)、选个性性化材料,是指对文章能够开避开一般思维选用的材料,避开别人已用过多次的材料,创性地选用新颖生动热敷又有典型的材料借以反映生活。要求做到;要重视积累积累新颖的生活材料和新鲜的阅读材料,用则厚积薄发;结合自己的感情,换一种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与阅读的一些新奇材料,让阅读材料具有多彩性和个性化的理解;学会材料翻新,善于“点石成金”,经常通过联想和想象,拓展和改造积累的材料

  五、多修改

  鲁迅先生说的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修改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 出来的。据说曹雪芹写《红楼梦》就自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这个方面训练应按鲁迅先生说的做 ,写完后至少多看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然后再放置一段时间,再回来修改,反复多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写作方法源于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地被创生出来,没有止境的东西。在写作的技法里,方法多得数不胜数,只能说掌握了沧海中的一粟、冰山的一角。还需要在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去探寻、发现、认识、整理、积累更多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