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说明文教和考的有机结合
【作者】 陈 明
【机构】 贵州省罗甸县边阳中学
【摘要】说明文的教和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中考题是围绕说明文的基本知识而设置考点的。这就要求文本学习中,不仅学习课文内容,而且要象以上举例一样,围绕考题考点进行学习。这样,教和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才能在中考中提高说明文的考试成绩。【关键词】说明文;有机结合
近些年的语文中考试题中,每年都涉及说明文,且比重在逐年增加,其难度也在逐年加深。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一方面想办法让学生明确学习说明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另一方面在说明文教学中,将说明文阅读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考中的常见题型和答题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至于教考分离,使学生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形成一种解题能力,能够较为轻松自如地在中考中答题,取得考试的好成绩。
现将说明文阅读涉及的题型和文本教学如何结合起来逐一举例:
1.找说明对象:
首先,认真读文章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是说明对象,特别是事物说明文。例:《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等。其次,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特别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内容)。例:《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和它事物相区别的标志。让学生去找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就需先告诉其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例:《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说明顺序:
就是有条有理的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的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例:《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卢沟桥,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就用了时间标志。
(2)空间顺序:即按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依次进行说明。例:《故宫博物院》,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顺序。由主到次,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特征到用途,由一般到个别,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一句话,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和规律。例:《被压平的沙子》的说明顺序,恐龙灭绝的原因——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恐龙灭绝的结论。
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例:《中国石拱桥》,举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
(2)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和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例:《说“屏”》一文中,“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3)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事理)的特征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例:《恐龙无处不在》一文中,“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4)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的揭示事物(事理)的特征。例:《奇妙的克隆》一文中,“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5)作诠释:对事物(事理)的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例:《奇妙的克隆》一文中,“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
(6)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文中,“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的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7)打比方:把甲比作乙,从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征。例:《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8)摹状貌:对事物(事理)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例:《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9)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事理)的特征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洁直观。例:《故宫博物院》练习题,“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边这个图,看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答: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这种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具有更简明更(下转第30页)(上接第17页)直观的作用。
(10)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据)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例:《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题中往往是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回答方法,不能删去,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删掉后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例:《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答:“大约”“可能”这两个词都表示估计、推测、不确定,作者不能肯定“旅人桥”构成的确切时间,也不能排除别的古籍中会有石拱桥的文字记载,所以用这两个词,使说明更加清楚,而且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拓展与延伸:
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化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方法。
例:《生物入侵者》一文中,设计拓展与延伸——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如果有,说给同学们听听。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识。
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文中,设计拓展与延伸——“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何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二例来阐述这一观点吗?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符合客观规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门类的学科之间是可以渗透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总之,说明文的教和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中考题是围绕说明文的基本知识而设置考点的。这就要求文本学习中,不仅学习课文内容,而且要象以上举例一样,围绕考题考点进行学习。这样,教和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才能在中考中提高说明文的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