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也谈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作者】 周秀清
【机构】 新疆巴州博湖县第四小学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广大语文工作者不客回避的问题。笔者从教以来,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点滴体会作些探索,与之共勉。【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施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它主张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的关键
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智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热爱、了解学生的心理,同时用自己真善美的精神去培养真善美的一代新人。
二、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训练学生:
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
每学一篇新课文,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碰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段、内容就向老师和同学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通过讨论探索,从而得到解决。
2、激发小组讨论,让学生互学。
同学是小组的成员,通过讨论互学,使学生能在互助、和谐的状态下探索新知识。互学,学生互补彼此的不足,每个同学的认知结构、经验水平、个性发展存在着差异,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能从别人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发,取长补短。
三、面向全体,因村施教,重视个性的技能发展
素质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们抓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因材施教,以不同层次知识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我采用异步教学法。使各类学生能经常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都能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除指导他们超前学习之外,课堂上我还让他们展开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照顾中下生,让他们在40分钟内有较大收获,并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针对他们的思维力,多启发提问,对于他们的闪光点则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使上层学生的潜力得到发展,下层学生也能品尝进步的快乐。总之,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逐步把他们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与“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模式是相对立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面向全体,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层次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重视个性技能发展,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注重把语文能力的培养有机地和知识教学过程相结合,将语文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的领会、理解、运用、掌握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培养他们的不同个性技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四、坚持整体性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在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由于学生的个性鲜明,可塑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施教,恰当地运用教材,讲求教学艺术,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学中,就能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然而,今天仍有人片面追求“智育”的应试教育,把语文教育看作是教会学生识字、读书、作文的语文技巧训练,拼命追求分数,这实质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的特征,从知识传授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学生怎样生存。如我在教四年级课文《落花生》一文时,为使学生充分而深刻地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我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把思想教育主线贯穿在语文知识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良好的个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关键,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坚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胆摸索教学规律,使学生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良素质,才能为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