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把爱撒向弱势群体的每一个孩子——浅析小学生弱势群体教育

【作者】 彭茹萍

【机构】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第三小学

【摘要】小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受教育者群体中,因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或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同其他同学形成差异或差距的学生。关爱弱势群体,是全面深化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倡导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弱势群体;健康成长
【正文】

      所谓小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受教育者群体中,因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或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同其他同学形成差异或差距的学生。关爱弱势群体,是全面深化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倡导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从当前教育现状看,只有让他们摆脱“弱势”的阴影,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意识,他们的潜能才能被挖掘出来,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一、对小学生弱势群体的认识

  小学生弱势群体在智商或某些方面可能正常或超出一般儿童,但在心理状况上却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事件应对能力和情绪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明显凸现出其心理素质的相对弱势。小学生弱势表现涉及面广。譬如,学习心理弱势:畏学、厌学、学习困难、学习焦虑等;交往心理弱势:交往被动、交往退缩等;自我意识弱势:敏感、胆小、懦弱、自卑等和意志力心理弱势。小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中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学生学习困难更多的是环境使然,如家长的消极对待、教师的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差或方法不当等,且与自身成长环境和经历有关,同时也不排除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环境以及教师、同伴态度与行为的影响。

  小学生弱势群体其心理具有矛盾性;即愿望与担忧并存、冲突。他们既想学好又对自己没有信心,既想发言又怕回答不好,既想与人交往又担心被人拒绝,既想振作又无力自拔。此时,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急切期待他人的心理支持和具体帮助。如果教师适时介入,恰当辅导,小学生的心理弱势将会得以转化,或恢复心理平衡,成为其成长的契机;否则,心理失衡继续下去,就会加剧心理困扰乃至发生健康成长危机。因此,关注小学生弱势群体,辅导和帮助他们修复被挫伤的心灵将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它是保证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需要,也是保证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保证真正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

  二、对小学生弱势群体的关爱

  (一)关爱生活困难学生,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也有个别学生的家庭生活仍然比较困难,他们或是单亲家庭,或是家中负债累累,或是长年供养病人。家庭经济原因不但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而且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如果我们不耐心做好他们的工作,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会逐渐下降,心理产生障碍。

  为做好生活困难学生的工作,学校统筹做出安排,首先建立特困生档案。每年新生入学后,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确立好特困学生,每学年给每个学生发放1000多元的补助费,用于购买学习用品。学校还开展“一帮一”救助活动,学校干部、全体教师积极与特困生结对子,一对一地进行帮扶。

  有一位学生王荣(化名),母亲长年有病,父亲在工地上打工,妹妹才两岁,还得吃奶粉,生活非常困难。我利用课余时间主动为他补课,还给他订了《少年文摘报》,帮助提高作文水平。学生们将自己心爱的玩具、书籍都与他分享,师生的爱心燃起了他的学习欲望,使他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学习主动性强,成绩优秀。

  (二)关爱学习困难学生,从最后一名抓起

  由于受学习基础的不同、接受水平的差异、教育与学习方法的不当等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十分吃力,以前他们不但得不到师生们的帮助,有的还受到老师、同学们的歧视,甚至被称为“差生”、“落后生、”“渣子生”等,以至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学习困难学生的存在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他们。

  她的书写速度特别慢,别的学生一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她得需要三个小时,经常落作业,考试不及格。我没有放弃,时刻关注她,给她讲学习的重要性和提高速度的好处。课堂上写不完的作业,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我坐在一旁看着她写完,对她的点滴进步,我及时表扬。经过一学年的督促,她的书写速度终于提高了,学习成绩也一跃到班里的前列。

  (三)关爱问题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由于受社会、家庭或个人成长中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在思想、行为各方面存在着偏差的学生。我们如果对他们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或不给予他们关爱,他们会逐步发展下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赵叶(化名),父母离异后,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原本活泼的她开始便得沉默寡言,后来竟然从大人的口袋里偷钱,买零食给同学们请客,经常迟到。经过几次家访,和家长一同做她的思想工作,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都爱她,爷爷奶奶也爱她,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以前的她,她的小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下课后,我有意拉拉她的小手、摸摸她的头,终于,笑容又回到了她脸上。课间,她和同学们一起说说笑笑、蹦蹦跳跳,如一株茁壮成长的葵花。

  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欢,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我们的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这样,原先被冷落的学生得到了重视,使他们感受到了关爱,他们麻木结冰的心开始复苏,他们潜伏已久的能量就开始释放了。问题学生开始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学习成绩普遍提高,有的问题学生还成为学习标兵、德育先进个人等。

  (四)关爱进城务工子女,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这些农民工的子女,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开心,却在心上烙下了格格不入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区别。

  放学回家,他们的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老板给父亲按时发放工资,好买一本梦寐以求的童话书……

  我班上有一名学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由乡下七十多岁的爷爷进城为孙女做饭。蔬菜是自家地里种的土豆,尽管爷爷变着花样做,蒸土豆、炒土豆、煮土豆,但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年龄,营养跟不上。一感冒就是一个星期,抵抗不了疾病的侵袭。我泪眼朦胧,城里的孩子,豆浆、油条、鸡蛋、牛奶、煎饼、榨菜等,还挑挑拣拣不吃,而我们的农民工孩子呢?学校有特困生补助,我立马将这个学生报了上去,发的钱可以为孩子买牛奶、改善一下生活。

  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尊重、理解和关爱农民工子女,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培养他们自信、乐观的性格,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发掘农民工子女的优点,如农民工子女纯朴、节俭、勤劳,教师应鼓励他们认识并发扬自己的优点,并且鼓励城市学生多与他们相处。

  三、对小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爱

  作为班主任老师,首先要加强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弱势群体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授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有一部分还存在严重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在充分了解他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谈心、讲座、辅导等方法,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其次,注重同学之间的融洽相处。弱势群体学生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和形象,最怕被孤立。作为学校,特别是我们班主任老师要有意识地做好协调工作,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促进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形成,让他们感受班集体的温暖,充满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很多弱势群体学生在情感上得不到交流,他们有话说不出,需要勾通找不到对象。作为教师必须用无私的爱去关注他们,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他们交心谈心。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加以鼓励和鞭策,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和信心。

  (一)细心观察。处于心理弱势状态的小学生常常有某些特殊的外部表现。一方面,教师平时要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以深切体会其内心活动,特别要留意学业不良、活动失利、集体中受排斥、被教师忽视、初受打击而又自尊心过强、家庭发生不幸、缺乏温暖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内向、不善沟通的学生。注意观察他们在学习、交往、生活中的行为、个性和情意表现,一旦发现他们有自卑、焦虑、抑郁、惧怕、孤独等现象,要及时关怀和援助。另一方面,发现学生有心理弱势表现后,一定要弄清楚其弱在哪里,从多方面了解造成其弱势的原因,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帮助提供依据。 

  (二)疏通情绪。具有心理弱势的学生往往带有疑虑、封闭和压抑的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妨碍教师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和帮助,所以,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应从疏通情绪开始。教师应通过种种语言与非语言信息向学生传递对其重视,表达对其爱意:亲切的口气、关切的眼神、甜美的微笑、轻拍肩膀、握握手等,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将淤积在心头的忧闷情绪宣泄出来。这种宣泄不仅使学生感到由衷的舒畅和轻松,而且可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心理、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条件。 

  (三)引导认识。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正面、积极地看待自己所经历的挫折和面临的困境,把它视作个人成长中的一个挑战和契机。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的提问、面谈、讨论等手段促使处于心理弱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其失意与不快的经历,改变认识,勇敢面对现实,提高自信心与自助能力。值得强调的是,在引导学生认识的过程中。应注意将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领悟相结合,重视启发学生认识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教师要多一些提问,少一些评论;多一些启发,少一些说教;多助人决策,少替人决定,以促进学生自助能力的提升和心理的成长。否则将剥夺儿童自我发展和成长的机会。 

  (四)热情关怀。一般来说,处于心理弱势的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会显得内向、紧张、怯懦、退缩。教师除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外,还应时时处处给予热情的关怀,使之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在班级活动中,让他们充当各种角色,挖掘和发挥他们的特长;在课堂教学中,多向他们提问,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重视;及时给他们以鼓励,使他们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创造温馨的外部社会心理环境,从家庭和学校的角度尽量给予其自由成长的空间和条件;教育其他学生对这些学生采取友善的态度。关键是教师必须具有爱心,敏锐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真正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采取艺术的施爱策略,把持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他。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弱势群体孩子的心灵,为他们抚平创伤,拂拭尘土,擦亮眼睛,点起心灯,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温馨的环境,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