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如何培养初中学生鉴赏能力

【作者】 何厚华

【机构】 贵州省普安县地瓜镇地瓜中学



【正文】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思想家管仲亦说:“止怒莫若诗”,可见诗这种文学样式为世人所青睐。那么,如何让学生对这种富有凝炼性、跳跃性、音乐性、抒情性的文学样式进行鉴赏,并达到文学接受的高潮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思想感情、形象(意象)、语言等方面入手。

  一、整体认知,抓住诗眼,领会感情 

  别林斯基指出:“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郭沫若也曾说:“诗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可见,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化表现,感情是诗的本体生成与构成的主要因素,是诗的生命。诗的美,实际上就是一种诗情的美。

  古典诗歌倾诉的情感概括起来不外乎亲情、友情、爱情等。而这些情感的宣泄有时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某一个字上,这个“一句”“一字”即为整首诗的诗眼,它往往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显现。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筛选出这些诗眼,将有助于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和诗歌的主旨。 

  例如,七年级下册的课外古诗词阅读中选了李白的一首绝句《春夜洛城闻笛》,其“诗眼”即第四句“故园情”三个字,“何人不起故园情”运用反问的修辞直抒胸臆。“故园情”即乡情,表达了思乡之情。 

  再如杜甫的一首律诗《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又照泪痕干?”整首诗的诗眼为颔联的“忆长安”,“忆长安”也即忆亲人。这首诗的背景是杜甫为叛军所获,解往长安与妻儿分离。由此,全诗表现了月夜思家的情愫。又如赵师秀的一首诗《约客》,全篇的诗眼为“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中的“闲”字,描写了诗人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语近情遥,抒发了作者的寂寞心情。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晋代陆机有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诗眼即全篇之警策。抓住了诗眼,领会了感情,把握了主旨,将起到高屋建瓴之功效,其他问题必定能顺势化解。 

  二、 感受形象,二度创造,品味寓意

  看一首诗的高下与丑美,评赏一首诗的艺术效力和审美价值,最基本的审美准则,就是考察它有没有新奇的意象创造,正如王国维所说:“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诗的意境是在直觉形象的实境基础之上,以具体的物象为依托而产生的美学境界,是情与景的交织 、意与象的融注 、神与物的浑成,即作者主观的情与客观外物的感应而生成的艺术审美空间。 

  诗是用形象来说话。诗的意境,总是以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的。离开了具体的艺术形象,也就没有诗境可言。古典诗歌中的形象,也可称“意象”,不限于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凡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虫、鱼,都可日“形象”。我们常说“诗中有画”,往往把一首好诗比作一幅画,就是因为诗境具有形象性,就是对诗境的形象化而言的。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教师应着重鼓励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在脑海中自我创造诗歌形象的动感画面,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一样,补充形象的细枝末节,以加深对形象的理解。其中尤其要求学生注意搜集整理的是,在纷繁复杂的形象中,有些形象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如,“月”能思乡,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思乡,是背井离乡之人所普遍有的一种情感体验;“星”可传恨;“水”喻愁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两句诗中,诗人通过“风”“水”把自己悲壮的情绪与天地为之“愁惨”的情状充分渲染了出来;“梅、菊”有高洁品行;“松”有凌云之志;“柳”有温柔之美,又兼轻薄之嫌,同时,“柳”在唐宋诗词中还特别的被赋予了“惜别怀远”之意。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如果学生平时注重积累归纳的话,就能联系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寓恋人的惜别感伤之意),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朋友间互道珍重),从而使“折柳”的寓意迎刃而解。 

  三、 推敲语言,换字比较,传达效果

  诗歌构思的精巧,形象的生动,意境的深邃,都是通过千锤百炼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诗的语言,是最为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一切文学语言中最纯粹、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因此,在诗歌的赏析和教学中,应把语言的品鉴放在重要地位。 

  古人讲究炼字,贾岛的“推”、“敲”二字,王安石的“绿”字可为印证。我在指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时感到,多数学生欠缺的并非辨不清哪个字炼得好,而是对好在哪里,表达效果怎样颇费踌躇,说不出所以然来。 

  可见,我们的学生整体朦胧的感觉还是有的,只是没能掌握揣摩语言的方法。我认为,在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时,可以运用换字比较的手段,引进比较对象,使高下、优劣的差异突显出来,有助于唤醒发散思维,准确表情达意。这种方法在一般文章的赏析和教学中也经常使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着重注意诗句中的一些动词。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换成“飞”好不好?——“斜”字里不仅有“飞”的动作,而且蕴含了“飞” 字所不能表现的形态美。又如,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圆”能否换成别的字?——“直”表现“孤烟”的劲拔坚毅,“圆”字给人一种浑圆、温暖而柔和的感觉,这是其他字无法体现的。其次是…一些表色彩的词语。如,“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燃”字换成“红”,好不好——“燃”不仅比“红”要艳丽,而且也写出景物()的动态美。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学生进一步领略古典诗歌的语言美在准确、形象、生动、富有意蕴等。 

  我认为,只要能抓住语言、形象、思想感情等方面,并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多归纳,只要精选精练,一段时间后,学生定能对古典诗词作出理解到位而又具有独特个性的赏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