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科学运用评价方式关注幼儿发展

【作者】 黄 吹

【机构】 贵州省罗甸县第一幼儿园



【正文】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评价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让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认识到:评价在教育过程和促进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在过去的观念里,评价依赖的是定期的、统一的对幼儿进行标准化测量,从而区分好坏是非,分出高低。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这种评价观显现了不少的弊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注意运用新的评价观去指导日常的教育工作。

  一、有效的观察为教育评价提供依据

  ㈠观察

  对幼儿的评价,依赖于教师对幼儿长期的观察。观察可以为评价收集资料。长期的观察,可以反映幼儿行为的一贯性,避免事件的偶发性,提高评价的可信度。

  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可供观察的内容很多。如果什么都观察,无疑是件头疼的事情。所以,观察应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年龄特点,各有侧重。如:托班第一学期里,幼儿从各自的家庭来到了幼儿园,一切都是新的,要让幼儿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从而愿意来上幼儿园,培养对幼儿园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情绪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观察的中心。中班幼儿处于联合游戏阶段,在游戏中的交往、活动中的交往成为教师的观察重点。到了大班,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对知识的不断求知,幼儿对学习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大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的兴趣点,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就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

  ㈡记录

  其实,在观察过程中,记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通过观察不同年龄班的幼儿的不同活动,记录下幼儿有典型性的行为,积累不同层次的作品,为教育评价提供重要依据。记录幼儿的真实表现,可以把观察结果变为一级资料。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选用了《幼儿成长记录册》作为记录的载体。《幼儿成长记录册》里,将幼儿各方面的活动进行归类。如:在小班的《幼儿成长记录册》里,有收集幼儿美工作品的“小蜡笔真神气”,有展示数理逻辑能力的“数一数,印一印”……中班的有:“我的好朋友”去了解朋友的“小秘密”,“可爱的家乡”反映幼儿周围的世界等等。我们在这个“展示平台”上,可以看到在不同阶段中幼儿的变化和发展。

  在收集幼儿作品的过程中,不忘记录幼儿在活动中诸如克服困难,或是在完成作品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语言,这会给观察行为留下最真实的记录,为教育评价和教师的反思打下了基础。

  二、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旧的评价观只关注认知结果,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如社会的、情感的等。《纲要》中的教育内容更多的考虑到“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强调幼儿的感受和体验。我们依据纲要精神对幼儿评价时注意多维度、多角度,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㈠多角度评价发现幼儿优势,以强带弱促发展。

  如果按照旧有的评价体系去评价幼儿,可能会抹杀幼儿在某些方面的自信心,可能幼儿的某些艺术天赋会被扼杀。每一个幼儿具有的独特能力的组合存在着质的不同,难以从量上加以排序、分类。采用多角度的评价方法,让教师、家长更了解幼儿,也让幼儿认识自己更加充分。

  中班的男孩子亚哲是一个很特别的幼儿。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了他有一点自我封闭的倾向。在班里,他始终一个人在角落里玩某样玩具。在观察中发现,他对颜色和绘画感兴趣。他的画中有鲜亮的颜色,而且冷暖对比,间隔色的应用让人惊叹不已。但是,在他的画中缺乏想象力,过于刻板,多属于临摹。在日常的游戏、生活中,他显得“魂不守舍”,经常对老师、同伴的交往邀请充耳不闻。而在绘画活动中,他却异常认真,思想集中。通过观察、评价,我们不难发现,绘画活动是他的强项,但是交往却是他的不足。

  ㈡多维度的评价,关注幼儿的情感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一种神奇的润滑剂,使幼儿的学习过程顺畅,让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反之,则阻碍幼儿的学习。所以在评价过程,重视幼儿情感的发展。在每一个活动中,幼儿喜欢听到别人的赞赏,如果听到负面的反馈信息,幼儿有可能会放弃该项活动。在托班的“搓元宵”活动中,同桌幼儿都在说林林搓的元宵不好吃。(同伴的评价是负面反馈),林林立刻说:“你们坏死了!我不和你们玩了!”(有抵触情绪)老师走过去,抱起娃娃对他说:“娃娃说林林搓元宵的动作像跳舞,她可喜欢你了!”(老师评价他的动作)林林立刻喜形于色,老师接着说:“要是你把元宵再搓圆一点,娃娃就更喜欢你了!”(再评价他的技能)林林立刻说:“好,我要搓圆圆的元宵给娃娃吃!”(林林接受了老师的帮助)

  三、评价的结果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新的平台

  传统观念中的评价可提供学习的终结目标和表现方面的信息,而新的评价观侧重的是发展。教师在活动中应观察幼儿所遇到的困难,重新调整教育过程,以增进幼儿的理解。同时让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新的评价观重视每一个幼儿都有发展,而不是要求所有的幼儿都以相同的速度掌握某一项内容,它重视的是哪些幼儿需要与别人不一样的帮助。也就是让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

  在小班的建构活动中,幼儿学会了用积木和盖板去搭建高楼。在一周之后,幼儿已渐渐不满足搭建楼房了,他们开始尝试的搭建辅助设施:围墙、路面等物体了。刚开始,幼儿用积木直立排列,搭成围墙,有的用积木横放搭建围墙,有的用积木累加搭建围墙。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幼儿的尝试性行为。于是围绕围墙展开了讨论:你见过什么样的围墙?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在观察了幼儿园内外和回家路上的各种围墙后,进行总结:围墙不仅仅要把楼房围在里面,还要漂亮。第二轮讨论:怎样利用积木搭围墙?幼儿综合自己的观察结果,开始搭建。其他幼儿做评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见教师对幼儿的建构活动的评价结果,引出了新的学习主题,幼儿用评价的信息去指导学习过程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