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改革

【作者】 尕藏吉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民族九年一贯制寄校



【正文】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的东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行列,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各种成功的教学方法相继涌现,这对于丰富中学化学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一下当前一些主要教学模式。

  我国中学化学界目前正在试行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是从教学过程出发,强调课堂教学操作程序。如碰壁—点拨式教学模式、单元程序教学模式、七步教学模式、八环节教学模式,等等。如“碰壁—点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出示题组→练中碰壁→讲评点拨→巩固消化。。尽管此类教学模式提法很多,但其教学思想的核心可概括为“先练后讲”或“先学后教”,都强调了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精讲,不同之处在于有的偏重于学生讨论,有的偏重教师讲解。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有组织的知识只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学习,才能系统掌握”。他把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引起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所以,第一类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对的,一般都是通过学生自学实现了前三个过程,而以教师精讲辅导实现四—六个过程。有些教学模式没有反馈过程,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是欠妥的,教学效果是会受影响的。此外,各种教学模式强调其特定的程序模式,这是否适合各种内容的教学及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教学,也值得讨论。

  第二类是从学习的方法出发。如尝试练习法,探究——讨论法、引导探索法,等等。一般的学习方法有接受法和发现法。第二类教学模式的一般倾向于发现法教学。如引导探索法的基本过程是:启发质疑→引导探索→巩固开拓。发现法的基本过程是:引出课题——明确发现目标、途径和方法——自学探索——组织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从理论上说,接受法与发现法的区别在于:接受法是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教师或教科书,以定论的形式明确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而发现法则是学习者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教学视导反馈的信息来看,我们当今教学中大多数属于接受法,真正的发现法只限于习题教学和实验教学。当然,复习课中亦可有一定的发现法。而且,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也不适合一般的中学课堂教学。因为发现法学习费时过多,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学习。另外,一切真知都要学习者自我发现是不可能的,学习者没有能力将所有要学习的知识都自我发现。所以,比较恰当的是加涅提出的“指导发现”。

  第三类是从教学目标出发。自布鲁姆来华讲学后,我国许多老师进行了大量的“目标教学”的探索,此类教学模式强调目标的编制和实现。教学过程一般都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山西省提出的“目标教学”主要步骤为:确定掌握目标→划分教学单元→确定单元目标→设计单元‘反馈矫正’环节→追踪目标课堂教学→单元形成性检测→评价掌握目标。这类教学模式在许多学校试验都是有效的,因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是必须有计划地逐步进行的,而此类教学模式如果没有适当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配合,也难以奏效。

  从教学实践来看,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都有其局限性,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

  其一,教师的素质不一样,各有其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能力不一样。采用某一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师特长的发挥。

  其二,教材的难易程序不一样。有些内容适于讲授,有些内容只需自学就行了,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适应各章节所有内容。

  其三,学校的教学条件也是不一样的。如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能较好地满足“发现法”教学的需要,而在条件差的学校采用“发现法”困难较多、效果欠佳。

  总之,在教学实际中,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且是变化的,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方法,也不应该采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适用的。那么,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出路何在呢?

  我认为,应该以教学对象的基础、能力、教学条件、教材内容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为依据,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对一些具体的教学模式进行选择与合理组合,并综合性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以达到加强双基、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即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搞好教学,贵在得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深入研究教法,坚定专业思想。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的实施,总要自觉不自觉地受一定的教学思想、理论体系的指导。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和知识结构,建立良好的宏观教学思路与微观控制能力。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意识,这是教师创造性从事教学改革的内驱力。

  二、教师要善于获取有关教学模式的知识信息,正确处理学习,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所谓继承,就是借鉴传统教学的有益经验。所谓学习,就是要广泛学习当今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先进经验。教师要博采众法之长,首先就要了解“众法”,特别是要了解众法之长,对多种教学模式与方法知之愈多,可供选择的范围越广,知之愈深,用之愈当。所谓创新,就是要根据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既不能机械地搬用某一单一的教学模式,也不可随意地组合某几种教法,而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选几种最需要的教法,有机地融合于自身。这种综合运用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把教学与进行教学科研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研究,以研究改进教学,从而实现教学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