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作者】 胡春卉

【机构】 湖北省建始县官店民族小学



【正文】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在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象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老师:今天有一位好朋友来到了我们教室里,瞧!谁来了(出示机器人的图片)

  学生:是机器人

  老师:对,你们认识它吗?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长方体,正方体……

  师将“认识立体图形”的课题贴在黑板上”。

  二、操作感知,逐一介绍

  1、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学生口答:长方体:长长的,有6个面,有边,有角,不能滚动。

  2、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 :光光的,能滚动

  3、揭示概念。

  师:每类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板书并贴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图形都住在立体王国里,所以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1)摸一摸

  师:请你轻轻地从学具里拿出这些图形玩一玩。可以看一看它和别的物体有什么不一样、摸一摸它们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滚一滚看哪个物体滚得远。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说说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师:指名学生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特点

  (2)学生依次汇报:

  三、分一分

  1、给下面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分分类。

  生观察并分类。

  2、抽象出图形

  师:脱下这些物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他们吗?(在屏幕中出示相应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图片)

  四、练习巩固,寓教于乐

  1、游戏:猜物体,摸物体。

  师来说立体图形的特征,学生从箱子里摸出来。

  2、完成练习5第1题。连一连。??第二题,数一数。(师投影出学生答题情况并适时纠正)

  五、回顾延伸。

  1、说说你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请你闭上眼睛想想它们长什么样?

  2、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形状。

  3、回家找找自己家中的物体形状是怎么样的?跟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学习的成果。

  板书设计:《认识立体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通过实际教学,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学设计所预测的,这节课自主性操作明显不够(由于担心课堂纪律),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总因苛求课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忽略了其实学生在磕磕绊绊地发现过程中可以对知识加深理解。

  另外,在教学中,我深刻意识到,我的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例如:某学生说水桶是圆柱体的。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只要我此时加一句:“怎样的水桶是圆柱的?”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圆柱与圆台的区别,从而更好地把握圆柱的特征。然而,由于我评价语言的匮乏和缺乏深入的引导,白白错过了这么一个大好契机,我深感惋惜。这样的地方或大或小,不只一次,我深刻意识到需要好好加强评价语言了。

  在评价手段方面,我侧重于师评生,生生互评虽然也有,但机会给的很少。这个本身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没有很好的把握跟渗透,以至于出现教师过分引导的局面。虽然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较高的评价能力,只要有心寻找应该还是能发现这样的内容和环节的,这样的评价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激情。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是我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但同时,也将是我接下来新的目标,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