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作者】 彭 静

【机构】 新疆巴州博湖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摘要】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需要教学模式,如何才能把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实施好呢? 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准确的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和教育形势,给学生以全面的指导,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持续的发展和进步,让理科学习不再枯燥。
【关键词】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方法改革
【正文】

      所谓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围绕着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对教学过程进行规范,从而形成一套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方法。这是对教学经验的精辟总结。而小学数学教学是属于理科类教学中比较复杂和难度较高的一项工作。这么多年以来,国内外的教育学着总结出了多种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对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拓展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应是被动的,而应是主动思考、主动探寻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特定的年龄阶段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利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复习旧知识,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与掌握,还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接受。在对旧知识的复习过程当中,教师既可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反复讲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从而使得学生对旧知识真正掌握,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还可以在旧知识的回顾当中对旧知识有新的理解与体会。教师利用这一旧知识回顾的情景,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当中,不仅让学生接受起来较为轻松,不那么吃力,还可自然地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如此一来,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教学前后的新旧知识也连贯有序,为最后的复习总结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新知识 

  尽管有旧知识进行铺垫与引入,但对于学生来说,新知识还是陌生的,要对新知识进行真正的理解需要教师耐心详细的讲解。小学生的注意力有限,但记忆力较好,教师要尤其重视学生的这一特性。教师对新知识的讲解,是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第一印象、第一认识,所以这一讲解至关重要,对学生关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要对将要讲解的新知识进行充分完整的相关备课工作。 

  如在对学生讲解“比例”这一新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准备好,要想好如何对学生讲解这一知识点。首先,教师要将“比例”这一概念讲解给学生,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比例,比例可以说明什么,为什么要有比例这些问题。教师可结合实际举一些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比例的重要性与其作用,再将比例的相关内容进行一一讲解。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较为轻松地对新知识进行学习,这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掌握。 

  三、对新知识进行练习巩固 

  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对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与认识,这是不够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练习去巩固知识点,因为学习知识点的目的是要去应用,在教学过程当中,对知识点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习题体现出来的。习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该知识点的目的与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 

  四、对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测并获得反馈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讲解,并进行一系列的相关练习,最后的教学效果究竟如何,要通过相应的检测来说明。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检测,题目的拟定要与教学大纲紧密联系,难易程度要适中,要在教材范围之内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既不超出范围又不过于简单,最好还要有一些发散思维的思考题供学生开动脑筋。 

  如教师在讲授完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后可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一次测验,测验内容知识这个知识点;如教师在进行了一个月的讲授之后,可针对这一段时期的教学效果进行一次测验,测验内容为这一阶段所教授的内容。 

  五、对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矫正与总结 

  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之后,一定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某个同学对某部分内容没有真正理解没有完全掌握,如某些同学对某个问题普遍缺乏认识,甚至某个问题难住了大部分同学。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可以帮助师生进行更好的沟通与交流以查漏补缺,对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新梳理,可以让师生清楚地认识到哪些内容已经掌握可以不再去浪费时间付出过多的投入,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好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 

  如教师可组织讨论小组或一帮一活动,让学生们在彼此的交流当中发现彼此的问题,并尽量通过讨论这一形式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既把问题解决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合作能力;如教师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易错内容与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应利用课上时间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讲解与指导,这样不仅把问题解决了还使得整个教学内容详略得当。 

  六、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能只用一种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所以对于教学模式来说,也是一样的。教育是一门艺术,所以,要通过多种模式,来实现其功能。

  小学数学课程本来就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如果仅是老师一味的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大部分学生必然会对这些枯燥的公式和习题产生厌烦,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为了给课堂充满教学活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使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多提问,对关键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重点突出,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喜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当然,学生的主导作用不能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兼顾到教材的要求,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教学条件等等。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智力与思维的发散必不可少。教师应该以教学大纲为纲,以开发学生智力发散学生思维为重点,收集或编写相应的试题,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通过教师给学生的相应思维锻炼,达到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多感官性的培养,对立体思维,平面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给予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育是针对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数学教育,既要注重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又不可忽视这一特殊对象的相关特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既要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做,又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去突破这一模式、发展这一模式。 

  参考文献:

  [1]曹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论小学数学合作学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8期 

  [2]吴慧伶;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4期 

  [3]张友胜;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浅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2期 

  [4]蒋守彬;小学数学“自学·讨论”教学模式初探[J];辽宁教育;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