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朗读训练
【作者】 邹 静
【机构】 新疆巴州库尔勒市第八中学
【摘要】朗读和默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重要的两种阅读训练。从实践中我们知道:朗读和默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语,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写作目的,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形成。特别是,这两种阅读训练方式都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训练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形象思维。默读还对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加强心智训练有很大帮助。【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朗读训练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往往都比较重视默读,而忽视朗读训练。还有的教师认为,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学习任务,初中阶段不再需要教师具体的去抓了。其实,朗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训练的基本功,也是默读训练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教学实践中仍然要切实加强朗读训练,精心设计朗读训练。
一、明确朗读的意义,切实加强朗读训练
1、缺乏朗读训练的现状
对于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除了一周两节的早读课外,很少有学生去课外朗读训练的。这导致很多学生语感方面的缺失,口头表达往往不到位。也有学生常常在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好像话到嘴边就是表达不出来。读课外书时,开始兴致勃勃,但对于长篇大论,看到一定的程度,就没有阅读的兴致,甚至感到厌倦。默读速度很想提高,却发现自己看书速度总是无法提升。对于文章,常常感到部分理解还行,整体把握文章的立意就感到困难。甚至有的学生说,那些名著什么的,每个字都认得,每段话意思也理解,怎么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看了什么了。所有这些,归结其原因,其实,缺乏朗读训练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2、“读书”的真正内涵在于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这些前人的经典论述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朗读的意义。但前人摇头晃脑的吟诵诗句却常常被现代人认为是迂腐的表现。现在人们所谓的读书,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而是那种不出声的看书。读书讲究的是细嚼慢咽,是富有节奏的诵读,是陶醉其中的废寝忘食,是一遍又一遍的精神遨游。读书是一种慢的训练功夫,慢工出细活。据明史记载,古代学者张溥小时候爱读书,每本书都要读七遍,抄写七遍,因此,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通过这样刻苦的操练,他终于成为文思敏捷,名噪一时的文学家。其实,现代社会,很多人虽然看了很多书,但都是浮光掠影,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常常感觉读书作用不大。因为,读书不是靠走马观花就能够学好的,需要有扎实的根基,而这个根基,就是我们平时的朗读训练。
3、学好普通话需要朗读训练
当今,国家提倡人人说好普通话。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整体提升。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优美华丽,体会到汉语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的无穷魅力。现在,很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比汉语水平好,就是因为汉语学习中认为每天都在说,不需要再训练了,思想上忽视了朗读训练。而英语通过朗读训练,很多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水平。这是很令人痛心的,因为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的今天,我们自己却忽视了祖国语言的基础训练。
4、读贵有得,重视朗读训练的目的
朗读的意义还体现在每次朗读自身的目的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每次应该有每次的目的。都要提出具体的朗读要求,而不能浮光掠影的读一遍。有抒情性朗读,通过朗读来抒发爱憎情感;有欣赏性朗读,通过朗读来欣赏优美景物;有理解性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字词,分析句子,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对理解性朗读的要求,教师要有读后检测,确保朗读后有效果、有收获。
二、把握好朗读训练的时机,确保有充足的朗读时间
朗读训练时机的把握很重要,适时恰当的朗读训练,会使训练顺理成章,事半功倍。
1、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时朗读。让他们轻声通读全文,从而整体感知课文。特别是那些有情节的课文,学生乐于去读。
2、学生读兴浓厚、情绪高涨时朗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此时进行朗读训练,水到渠成。
3、重点句段出现时朗读。有些句段描写优美,含义深刻,能够反映课文中心或者事物特点,当它们在教学环节中出现时,应把握契机,训练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加深理解。
4、总结全文时读。通过学习,学生对课文中心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心中充满了或喜悦、或憎恨、或悲伤的情感,他们很想通过朗读来抒发心中的情感,此时进行朗读训练,效果甚佳。
三、加强朗读技巧指导,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单调的朗读方式,只能使学生读起来乏味,无兴趣可言。而单纯的追求读书形式,花样繁多,则往往收不到实效。因此,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以及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除了设计自由轻声朗读、指名朗读、齐声朗读外,对话部分可以设计分角色朗读。在课文较难理解的地方可以设计引读,对比读。在课文描写优美的段落,可以设计配乐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交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朗读兴趣,又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受,从而更好的进入课文的感情氛围。另外,层层点拨设问的引读,调换词语、改变句型后比较朗读,开放五官的表演读都不失为好的朗读方法。
要使全体学生都有读书的机会,应该多设计全员参与的朗读环节,调动学生全员参与朗读训练的积极性。不要把眼光总盯着少数几个尖子生,这样大部分学生实际上则只是当了听众。各自轻声读、默读、小组互读、齐声读等等,都是进行大面积训练,促使全员参与的好方式。
朗读训练是一项看似人人皆会的简单训练。但简单不等于容易,特别是积年累月的坚持不容易,形成长久的朗读习惯不容易。为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对朗读训练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在教学中少讲多练,多给学生练习朗读的机会。要做好朗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切实把朗读训练工作抓好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