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
【作者】 马雄英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理念指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目标体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含有强烈的人文指向,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所以,化学新课标强调了化学学科教学对人文精神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
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相应的思维方式及态度,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使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会改变学生原有的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忽视发现与探究、缺少兴趣与激情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方式,转变为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发现型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凸现出观察、发现、探究、研究、交流、讨论、归纳等认识活动。在这样的认知活动中,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便得到了丰富,随之而来的,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决心和毅力,越来越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也越来也有细心严谨的态度,越来越有团结互助的品质。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不仅是学生成长的舞台,也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和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这样的学科教学,最终才会使赋予人文指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三维教学目标一同实现。
二、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以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显示了相对其他自然学科独具的优势。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
(l)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在实验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演示实验”内容改成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这不仅符合科学发现和认知的规律,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当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养成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同时学生也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
(2)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化学学科知识本身也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重要的黑色金属材料——钢铁”时,简说钢的冶炼过程是:将铁矿石用焦炭做还原剂在高温条件下反应,首先炼得有一定含炭量的生铁:生铁如果再用氧化剂去氧化其中的碳,使含炭量进一步降低并增加硅、锰等元素,就会炼得比生铁机械性能还好的普通钢;普通钢如果再加入铬、镍等元素,就又会炼得抗腐蚀性能强的不锈钢,当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百炼成钢”这个成语在语文上怎么解释?它有什么人生寓意?经简短的发言,学生们很容易领悟到在人的成长道路上,也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剔除自身的劣性与不足,广泛吸收外界的营养与精华,才能成长为高素质的的人,诸如此类,只要我们教师做思想教育工作的有心人,就一定能在教学中的时时处处找到人文教精神教育的材料和契机。
(3)发挥“化学资料”、“化学史介绍”“化学前沿”、“身边的化学”等德育功能,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以及对化学之于人类环境、社会进步的正确认识化学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图代文,可读性强。“资料在线”、“历史回眸”“化学前沿”、“身边的化学”栏目常有关于科学家、科研成果、化学发展史、化学与科技、化学与生活等资料介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
因此,化学教育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不能成为化学教育的唯一依据和目的,挖掘化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使之与科学精神形成双向互补、两者平衡、协调发展,在化学教育中达到追求真理、实现价直的完美统一。综上所述,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把握新的课程理念,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化学家的化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化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屣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