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教学中勤于思考的灵活运用

【作者】 郑秋红

【机构】 新疆博乐市第一小学



【正文】

    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是学生最基本的责任和任务。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思考的过程。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周玉仁教授曾指出,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学生活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思考”是学生的数学认识过程的基本活动,是获取数学知识的必要活动。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数学学习。如何思考?不仅牵涉到方法问题,也关系到学习习惯。学生成才,离不开一个“问”和“思”。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成才的基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情景是在教学创设的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来唤起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我在创设问题情景,提供诱因,把学生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变为真正的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并不断换气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的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例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我一上课就说:这节课我们先来做猜谜游戏:同学们听了都十分高兴,个个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述;同学们不论你们说出几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5整除。不信,我来试试。同学们举出的数愈来愈大,我一一回答。学生又通过计算验算证明我回答的正确。这时,大家都很惊奇,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呢?于是我便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会解开这个谜。“这时同学们就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这正是”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得“的道理所在。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趣思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的规律,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充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牲,使学生喜欢动脑,乐于思考问题。

  二、学习过程中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认知冲突时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所面临的问题之间的冲突或差异。教学中教师只偏重于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为主,课堂中多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答题,教师设疑,学生解题的老框框,大至相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惰性状态。压抑了自己质疑的能力。长期以往,有的学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恰当遭同学嘲笑,对自己能否提出问题也产生疑问。

  而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首要就是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按照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数学学习的技巧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我从以下方面切入:

  一是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先从复习就只开始。师: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是如何得来的?会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生:

  师:现在老师将这个平行四边形斜切一刀,把它分成两半,它的一半是个什么行?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呢?

  生:是三角形,每个三角形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同学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

  这一环节学生认知活动出现了新的激点。

  二要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

  如:“圆的周长”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际问题。

  师:怎样量5分硬币的周长?

  生:用硬币在直尺上滚动一周便可以知道周长了。

  师:那要量水池的周长呢?

  生:用皮尺绕水池一周。

  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深思。知识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开始分化。

  三、让学生在提问中得到提高,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随着课程的发展和健全,它更强调学科间的整和与联系,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特别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注重让学生在课前的准备中就找问题,想问题,在课程进行中就作到了有问而来,有问而学。在课程中,针对学生的差异,我将学生的问题分为几个层次。

  1、学生的个别问题,个别同学能够给予解答的。

  2、学生的个别问题,但是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能够给予解答的。

  3、学生共同发现的不能解答的问题。

  在课堂上不仅仅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更注重学生释疑的能力,让学生在方法,内容,感悟中发现问题,同时也在以上的学习过程解释疑问,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一种良好的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数学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和世界观的美育课程,总之,学需有疑,学贵有疑,学习是从问题与需要开始的,教师应充相信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整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