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五性”点滴谈
【作者】 陈金城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西坂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惟能力,本文从思维的正确、灵活、独创、概括、逻辑等“五性”进行论述,理论联系实际,课例典型鲜明,颇具说服力。【关键词】创新思维;正确;灵活;独创;慨括;逻辑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人的思维创新表现为学习、再现、演化与突破的过程。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独立性、灵活性、概括性、逻辑性,谨就个人教学践行谈谈点滴做法体会。
一、引导比较分析 培养思维的正确性。
思维的正确性,是指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活动符合逻辑、形成的概念正确、判断推理准确。在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容易受题目中的“字眼”(如:多、少)的影响,模糊了判断,认为题目条件出现“多”就用加法,出现“少”就用减法,导致不必要的思维错误。例如:
(1)大海上有14只白鹭,海鸥比白鹭多6只,海鸥有多少只?(2)大海上有14只白鹭,白鹭比海鸥多6只,海鸥有多少只?有些同学一看到题目问题“比……多”,就马上用加法计算得出: (1)14+6=20(只)。 (2) 14+6=20(只)。
很明显第(2)题解法是错误的。我引导学生比较(1)(2)题题面的异同。学生通过认真观察,题意比较,合作议论后懂得了:虽然问题看起来都是“比……多”,但两道题中两种量比较的角度完全不一样的。第(1)题中是“海鸥与白鹭比”,第(2)题是“白鹭与海鸥比”。 认识到第(2)题的条件“比海鸥多6只”是白鹭与海鸥比,是白鹭比海鸥多,白鹭是14只,那么海鸥的只数比白鹭的只数(14只)少6只,问题要求海鸥的只数,必须用减法,即:14 -6=8(只)。为什么同样是“比……多”,一道要用加法,一道要用减法呢?我通过画线段比较、引导,教给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就是考虑解决问题的思维必须符合数理逻辑,判断推理,应该能多方面、全方位地比较、分析、研究,才能准确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正确性,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
二、激发求异心理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方向、方法多种多样,想象广阔。它是在适应多变的情景中形成的。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通过思路发散,激发求异心理,寻找多种解题方法,从中发现最佳解法,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讲长方形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大家讨论怎样折就可以把它分成大小相等的4份,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一下子就有了5种答案:
一年级的小朋友竟想出了11种折法。他们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训练迁移变通,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要培养学生思维具有符合规律的独特创见。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从未有过的思维效果,但它仍应以一般解法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迁移变通,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拓宽思维空间,寻找多种有效解题方法。
如:在教学加法算式:要求把5+5+5+5+4相加时,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5×4+4 (2)5×5-l,而出乎我意料的是一个同学却是做6×4 。同学马上反对。这时,我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兴趣融融地参与,各抒己见,交流辩论。此时,全班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的引导学生评价这几道算式,哪道算式是正确的?哪道最简便?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6×4”最简便,于是,我热情表扬他的没有人云亦云、变式思维、大胆创新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们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和特长都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地的发展,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他们掌握了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独立性创新思维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加强操作实践 培养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够善于把分散的、个别的问题进行概括,得出一般性的理论,以指导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营造宽松、积极向上、愉悦、和睦融洽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发表独立见解,开展争论,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
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的学具,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各条边的长。问: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各抒己见,有不同意见,可以自由站起来补充,鼓励学生说出不同想法,表扬敢于暴露问题并及时改正的同学,根据学生回答,列出三种不同解法:
(1) 6+4+6+4=20(厘米);(2) 6×2+4×2=20(厘米);(3) (6+4)×2=20(厘米)。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1)你觉得这些方法都对吗?(2)哪种解法最为合适、简便?(3)为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经过分析、比较,他们的思维集中到第(3)神算法上来,指出这样算最简便,是求长方形周长的最佳算法,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一些长方形的周长,然后概括出:长方形周长=(长十宽)×2,学生有了长方形周长的知识,进而创造性地发现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4 。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思维畅通无阻,灵感得以闪现,个性得以发展,创见得以表现,有效地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注重过程推导 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要培养学生思维严格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再认识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求得问题的结果,还应注意教会学生领悟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
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我按下面步骤进行:
1.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纸片(标出上底和下底),沿着对角将它剪成两个三角形,自己再拼接成一个三角形。(教师运用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①三角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长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底:一个等于梯形的上底,一个等于梯形的下底)②三角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③三角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梯形的面积)④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什么?那么梯形的面积等于什么?
3. 推导出公式:三角形的面积= 底 × 高÷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 × 高÷2,
这样的教学,首先是学生的回答不再是“书”云亦云,而是一种具有严格逻辑的推定,解题创新的见解;其次是进一步学会了“推导”的方法,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在逻辑规律印证中得到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11年
[2]刘显国《思维训练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