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 史克青
【机构】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八中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帮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好的问题可以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就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及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动机。教师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学习,就可以使他们启动思维,活跃思想,探究知识的奥秘,从而积极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同时,强烈的问题意识还可以使学生从具有挑战性的、刺激性的创造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及其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只有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才能逐渐学会发现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活跃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活跃师生双方的思维,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有助于优化和改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抑制了处于萌芽中的学生问题意识的表露,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或者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机会,或者不敢提出胸中悬而已久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影响以后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端正思想认识,从知识灌输转向引领认识和辨析,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从分数至上转向问题为重。应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好奇心强,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切忌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社会现象的认知问题看作个人政治思想品质问题,以免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注意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和压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同时,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留给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信心,而这种勇气和信心,恰恰是思想政治课所要培养的问题意识的关键。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构筑师生间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鼓励学生向教师的知识和见解进行挑战和质疑,树立学生敢于怀疑权威和经典的信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显现与发展获得环境肯定的支持。
2.加强学生“双基”学习,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有可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提出质疑,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议一议”“想一想”“试一试”等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或模仿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技巧。同时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存疑质疑的丰富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查阅、调查、整理背景材料。比如,我在进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教学时,让学生这样去获得相关问题的背景资料:第一,了解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成因:第二,分析或设想解决港澳问题的战争与和平方式的的不同结果,而且特别要注重对后果的分析。第三,以问题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流话题为“我所知道的香港或澳门”通过以上方式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大量的关于港澳问题的背景材料。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这些背景材料中挖掘出“一国两制”的经济、哲学因素,然后再提出问题,这就给比较抽象枯燥的课堂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气息,学生的思维之门即被打开,学生便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两制并存是否会影响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问题的解决为什么会难于港澳”等一系列教为贴近时代社会现实的问题,从而进入探索、思考的境地,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发展学生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之外,还要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环境,为学生问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支持。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填鸭式”、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已备基础和生活经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同时,也必须注意不能让学生只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思考和判断,而被教师设置的问题牢牢地套住,陷入被教师追问的被动状态。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让学生去释疑、解疑,以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