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物理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
【作者】 杨育海
【机构】 贵州省平塘县京舟中学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那么中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科时必须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以寻求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
初中生刚开始学习物理,阅读物理教材是他们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应指导他们阅读教材,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使他们逐步学会抓住问题的中心和教材叙述的思路,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
⒈ 初中物理教材有对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表达方式有文字、又有符号、公式、还有插图。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要帮助他们扫清文字理解上的障碍,熟悉物理用语,还要给学生一些适当的提示,比如教材上那几段是对物理过程和现象的描述,那里是对现象的分析,那里是结论,对重要的句子、结论和定律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用笔勾画出来,作为重点记忆。
⒉ 教材中的公式是物理采用教学关系来表达某物理概念或物理定律,指导学生阅读这方面教材时,要强调弄清公式的来龙去脉,每个物理量的意义,使用的单位,整个公式所表示的物理结论和该公式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如:液体压强公式P=ρhg,要求学生弄清它是用来计算因液体的自身重力在液体内部某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它是由压强公式P=F/S推导,公式中的P = ρ、g、h分别表示液体内部某一深度的压强、该种流体的密度9.8牛/千克,从液面到研究的点或面的竖直高度,此式表示P只与该液体的密度,所处的深度有关,与液体本身的重力、体积大小和容器的形状、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还应注意此公式不适用求固体或不均匀气体产生的压强。这样可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会灵活应用。
⒊ 插图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可读性。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形象生动说明了课本的内容,还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知识,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重视对插图的理解,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上的文字叙述认真分析插图所表示的意义,说明了什么问题,它表示了什么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例如在“什么是力”的一节中插图8 — 2、8 —3、8 — 4分别表示足球在受到力,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球的方向改变,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在阅读时学会了看插图,对他们掌握物理知识和理解物理概念是很有帮助,能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材料”以及课外阅读科学普及读物,向学生推荐 一些适合学生口味,能对物理产生兴趣的课外读物,有的读物对同一个问题的讲法可能不完成相同,与课本对照,能起互为补充作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维。
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习惯,抓住理解物理知识的关键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定律、定理的发现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说在初中物理启蒙教学中,注意培养观察实验,是为他们今后进一步深造和应用打下基础。
⒈ 应重视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实际生活和生产的物理现象,物理现象处处都有,随时都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如:露、霜是怎样形成的?雨后为何会出现彩虹?人在沙滩上走路为什么比在公路上走路要费力呢?保温瓶是怎样保温的?电是怎样发出来的?为什么人走进深水区有漂浮感觉?为什么功率大的灯泡灯丝较粗?等等,观察后,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有的问题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释,有的问题暂时还不能解释清楚的,可以给一些提示,等今后学到那部分知识后回答,给学生一个悬念,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爱观察、善提问、勤思考的好习惯。
⒉ 对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应给学生交待清楚,怎样观察每一个实验过程和所显示的物理现象,使用什么仪器,怎样操作。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对演示的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归纳总结出结论来。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实验,首先应介绍本实验的过程,即让小车在同一高度的斜面自由下滑后在不同的表面(毛内、棉、木板)上滑动,观察小车的运动路程长短,让同学思考小车为何在不同的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引导同学分析,得出由于不同表面的光滑程度,对小车运动阻碍也不同,然后再提出假设,如果表面绝对光滑,没有任何阻力小车会怎样?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归纳出“牛顿第一定律”,防止学生把演示实验当作看把戏,不联系物理知识去进行观察和思考的不良习惯的形成。
⒊ 对学生分组实验: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实验前的教育,从第一个实验开始着重于培养好的实验习惯。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弄清实验目的,原理、步骤,了解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仪器的操作、放置等。如:⑴ 对某一测量仪器,在使用前,应先观察其量程和最小分度值,后对仪器做适当的调节。(如对电流表、电压表进行调零)估计所测的量是否超过(或小于)它的量程;⑵ 仪器的放置,应方便操作和易于观察,需观察和读数的仪器、仪表应放在中间,靠近操作者,需调节的仪器、仪表放在面前稍偏右等,实验时,应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起初的实验数据,不能凑数据了事,应重视实验现象和数据的真实性。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仪器清理放回原处。指导学生认真处理实验测出的数据,分析归纳实验中观察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分析误差,并填写好实验报告。
总而言之,规范实验行为,树立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学生顺利进行实验的重要保证.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在物理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培养起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当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高质量的完成实验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