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初中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作者】 罗风雷

【机构】 新疆巴州博湖县博湖中学



【正文】

    由于种种原因,中学语文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命活力。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以至于激起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由主角变成导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挑战,让初中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寻找兴趣的切入点,形成学习动机

  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往事。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 

  二、加强语言修养,寓教于幽默风趣之中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春风化雨的教育胜过电闪雷鸣的批评,而能化雨的最有效的莫过于运用极富哲理性、批评性、趣味性、娱乐性的幽默语言。教《花的话》时,我安排了学生前后四人分角色扮演众花比美论贵,大家兴致盎然,该结束时仍然意犹未尽,我说:“花儿们,花儿们,请安静,看二月兰默默无闻不张扬的精神,你们也不要再比美论贵了。”大家一笑,心领神会,自然安静下来。不仅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学生还更深入体会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现在美国评价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之一就是要有幽默感。有幽默感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教师恰当运用幽默可以增添师生的生活乐趣,消除师生教学时面临的困境,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学生精神放松,使教学气氛更加轻松融洽,教育教学更富成效。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要提高授课的效率,注重授课的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爱好,还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人力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因人利导,使奇、新、疑、乐、情有机的结合,达到激趣目的,让学生的兴趣情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不断延伸,不断升华,从而收到良好的激情效果。

  1、采用“情境表演法”

  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深入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感情,领会课文含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但应注意的是:教师要正确引导,要以语文的教学目标为准绳,不能一味求新奇,以免舍本求末、弄巧成拙。如教学《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初天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2、采用“多功能”协调法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主渠道。怎样才能做到“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我以为,高效率的课应是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方位”调动、、“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那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兼顾教材思路、教法思路和学法思路,充分考虑“听、说、读、写”的最优化组合,尽可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保证学生全神贯注而又轻松愉快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3、抓住问题,发散思维法

  书是靠学生自己去读懂的,教会学生抓住问题读书可受用一辈子。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个例子而已,如果教师在一味的启发式问中下功夫,结果会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求异性,思维的创造性都受到限制。我建议,教师们尝试着只给学生引路搭桥,引导他们学会自己走路过桥。

  4、大小课堂渗透法

  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创造机会,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从深度、广度上巩固知识,弥补小课堂(40分钟)的不足。方法上,可搞些诸如“名人名言接力赛”、“书画赛”、“今日新闻我知晓”、“才艺大比拼”等活动,使学生人人都有“风光”的时候,特别让后进生找回自信,体验自己的价值。

  5、采用“电教直观法”

  让录音机、幻灯片、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走进语文课堂,把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作用于学生,大大增强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使课堂充满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只有切实转变观念,真正领悟新课标要求,落实新课程理念,把学生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实实在在地“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