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打造生成性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作者】 叶尔代

【机构】 新疆博乐市达勒特中心学校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追求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适时捕捉、利用好课堂生成性资源,让课堂绽放活力,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和谐课堂;问题;预设性;生成性
【正文】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是一种预设性的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以教师为本的教学,它反映的是僵化封闭的课堂观和知识传递式的教学观,它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使学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开放的、鲜活的,是动态生成的、充满挑战性的。笔者在新一轮的校本研修活动中,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使课堂更加灿烂,更显生机。

  一、构建和谐课堂,引发问题生成

  天真、幼稚的小学生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对未知的事物总想多问几个为什么,面对这些活生生的小精灵们,有的教师总担心他们提了问题,会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进程,或者有些问题自己无法招架,显得自己在学生跟前没面子,所以置学生的问题不顾,要么搪塞过关,要么走走过场而已,不提倡学生提问题。但我们要明白学生的问题是学生对一些现象的观察结果,从长远来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很多,然而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其根源就在于中国的学校教育注重解答问题,而不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因此,改变教育观念,营造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喜欢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势在必行。良好的课堂氛围无疑是课堂问题的最好的催化剂,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树立自信,使他们直言不讳,不怕老师,敢于质问;不怕教材,敢于质疑;不怕学生,敢于争辩。只有这样,学生的问题才能大量涌现。

  二、预设为生成留有空间

  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教学《四边形分类》时,教师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观察并分一分(小组合作讨论分法)。

  生:我们把有两条边凹进去的一幅图分为一类,其他的分为一类。

  师:噢,你们是这样想的,有别的分法吗?(用手势书空画一个大“?”)

  生:我们把有直角的分为一类,其他的分为一类。

  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还能想出别的分法!(各小组继续讨论)

  生:我们分了三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分为一类;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分为一类;剩余的分为一类。

  师:你们的小脑瓜真聪明!善于观察分析总结,遇到问题就该多动脑筋想一想。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本没有想到第一种分法,但已生成了,老师没有打击,也没有急于求成告诉同学们结果,而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分析讨论,机智地把问题一次次抛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想出其它的分法。这样的处理效果显而易见。

  三、创设情境,激发生成

  生成是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下,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情境的创设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组织学生先测量出教室的长约9米,宽约6米。然后要求学生画出教室地面的平面图,有的把长9米缩小到原来的画成9厘米,宽6米缩小到原来的画成6厘米;有的把长9米缩小到原来的画成3厘米,宽6米缩小到原来的画成2厘米。最后要求学生算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揭示课题:比例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体验到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和比例尺的不确定性。这样的情境设计,使学生凭借自己的直觉、灵性直接地、直观地感受、体味、领悟问题的生成,同时也体验到了参与之乐,思维之趣,生成之悦。

  四、应对生成,灵活驾驭

  1.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会导致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化。如教学《认识分数》时,当老师要求学生列举身边的分数时,学生说出“把人的身体平均分成两份,表示一份是”,“把书本平均分成两份,表示一份是”等,此时老师为了避免学生类似问题再次生成,接着问:“你能找出生活当中其它例子吗”,学生说出“我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爷爷和奶奶各吃”。老师的随机应变把学生引领回归到符合学习要求的轨道上,否则课堂教学的价值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误导。

  2.要把课堂真正地归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出现的有些生成问题,就不是备课时能预设到的。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就需要教师“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这样课堂就会出现进程的变奏、内容的调整、环节的增删现象。

  五、有效评价,促进问题生成

  1.评价主体多元化。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仅是由老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学生,不仅是一对一评价,还可以是群体评价。如:在全体学生完成好任务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祝贺你们成功啦!”的字样与喜欢的卡通形象进行激励评价。

  2.评价语言要具体。语言是实现课堂教学评价最直接的工具,也是最佳的沟通方法,因此我们的评价必须是真实的、真诚的、具体的,不要一味的 “你真好!”、“你真棒!”、“棒 棒 棒!”,要让评价语言具有生命色彩。好,好在哪?棒,哪点棒?比如:“×××同学回答问题真完整”,“×××同学表达流利”,“×××同学提出的问题逻辑性很强”,“×××同学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等。评价既要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判断,更要让学生知道好的程度与努力的方向。

  总之,我们要高度重视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使预设外的生成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流光溢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