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作者】 杨言华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茶店中学
【摘要】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魏书生成功的教育实践,也在于他为我们构建了语文教育的情感世界。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
1、古人云:“情乎于辞。”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语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语文课只看作是教师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迁移。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进行《春》的朗读教学时,教师要运用舒缓、欣喜地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美好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
2、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体验”过的情,一方面是学生“潜伏”的情,一方面是教材“内蕴”的情。也许有人认为文学作品 易于挖掘,议论文、说明文又怎能体现情呢?其实不然,语文课堂教学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感情流动,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语文教师要摸到作者感情的脉搏,并精心加工制作,以情引情,学生才能产生心理位移,在课堂教学的“小天地”里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复杂的情感信息。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这里的“法”,并不是教学的一套套方式和方法,而只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染学生,对学生施加一系列情感的影响。
人的情感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师生在每节课的教学中不可能都处于一种平面的或正向流动的状态,这就要求师生善于随时调节自己的情感,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我们要从从十个方面构建了情感调节的立体网络,这些方面涉及到教学环境、师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既表现了感情的强弱变化,也表现了各种不同情感的转换变化等,课堂的情感律动节奏和谐分明。尽管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注重了某个侧面的研究运用,但很少有他这样用得全面、活泼、自然。课外作业和考试是课堂学习的有机延伸。作业是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反馈,考试则是为了收集检查这种反馈信息,这当中也都伴随着情感等非智力成分。外地有一名优秀教师十多年来都是让学生自己留作业。自己留作业,同学互相考,学生积极性高,他们不但体验到自己的情感受尊重,而且也避免了学习的重复浪费,避免了教师心血来潮时大作业量的冲击和无作业时的闲散状态,定量作业使学生的思维列车得以匀速行驶。想方设法把上进情感纳入一定的轨道,及时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巩固,以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心灵。
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
1.强化朗读来触发情感。语言是感情的结晶,绘声绘色地朗读,能使学生陶醉其中,充分感受文章的情感信息,触发内心情感而引起共鸣,从而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训练步骤可分为:
第一,教师范读。范读,就是教师示范朗读(也可以借助录音带或者是多媒体)。朗读中,教师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教师要恰当地把握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从而以情传情、以情激情。教师那正确的读音、清晰的吐字、自然的神态以及饱满的情绪,往往把学生带进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第二,正确指导学生诵读。朗读指导得当,既可帮助学生学好课文,又可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这就要求所有的学生朗读均须在教师的示范下进行,而后进行点拨、纠错、小结。
第三,精于朗读。精于朗读,就是要抓住重要段落、关键词句反复咏诵、玩味,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读出真挚的感情,读出应有的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精读时可以让学生自选,分不同的角色诵读,这样能使学生受到一种情感气氛的强烈感染,更好地体会出文章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如果泛泛而读,忽视了“口出声、声传情、情铸意”的作用,教学效果就会大受影响。
2.播放音乐来渲染情感。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有组织的(节奏、节拍、调式、旋律)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因此,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感氛围,播放音乐对渲染情感是一种重要手段。课堂上若能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沟通起来,在意蕴近乎统一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在教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配上班德瑞的轻音乐作背景,那流水、雀鸟之声,能镇静人的情绪,松弛人的身心,而且给人一种返回大自然的感觉,正好与文章的宁静、沉痛又不失生之喜悦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在配乐朗诵的氛围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去感受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唤起对人生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观赏图片来诱发情感。借助观赏图片可以再现文章情境,可以把文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文章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的创造性。如教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时,笔者请本校的一位美术教师帮忙绘制了四幅图画,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对应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让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春之美景更直观,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染下,对文章的诗情画意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也很自然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起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表情动作来激发情感。表情动作又叫态势语。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面部表情、衣着打扮乃至于每一种眼神,都可以表现、传达丰富的情感,这种表情达意的作用是口语所不能取代的。当教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说声“上课”时,学生会觉得这个教师十分亲切,这无疑会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当学生回答问题犹豫不决时,教师用鼓励、关切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学生会觉得这个教师很慈祥,对自己特别关心;当学生上课调皮、做小动作时,教师不是大声斥责,而是轻轻摇一摇头,学生会想到:教师已经很给自己面子了,不能再这样做;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时,教师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课文的内容需要借助教师的态势语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个动作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在此,作者完成了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塑造,使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分析这部分时,如果能够辅以传神的动作,将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思考、理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很多, 正所谓“听唱新翻杨柳枝,更吟别韵桃李词。踏歌不尽心头语,前路再和千首诗”只要我们在语文课程改革试验中大胆探索,就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别有洞天,另有一番天地。
参考文献:
[1]余宇娟;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张杰;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8期
[3]孙龙英;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情感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