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巧妙生成 让英语课堂更精彩

【作者】 丛 丽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八小学

【摘要】“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本文就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谈谈正确处理这一矛盾的关键是科学而艺术地实施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策略,强调课堂生成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英语能力的重要意义, 介绍课堂生成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预设;课堂生成
【正文】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新课程改革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中提出了: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时,教师相机诱导,发挥好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作为教师,能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唤醒和点燃学生的生成智慧,那么我们的英语课堂必将会因此而熠熠生辉。以下便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课堂,铺设动态生成的智慧之路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我们要让课堂充满激情,焕发生命活力,要能促进动态生成,只有激活课堂氛围,而激活的关键我认为在于课堂启动。

  试想如果我们每天都是“Good moring .How are you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 机械、呆板的公式化问候开始,有的老师甚至十年都是这样的课堂交流,这样只会使学生用苍白,毫无生气的语气应付了事。相反如果作为教师能留心时事的变化,适时即兴寒暄,必然会安定学生情绪,激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例如:周一、五上课时: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What did you do at the weekend ? Weekend is coming.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节日之时:Today is Mothersday ,what do you want to do for your mother?其他课之后: You had a PE class just now, you look tired. Can you tell me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只要我们用心追求,一定会灵感涌动。

  同时如果我们启动时再实行弹性教案,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柔性的空间,将偶然的生成和上课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必将会呈现出水到渠成之妙。

  〔案例〕某个周四的那天上午,正好是植树节,学生植树回来学校要求接着上课。当我走进教室时,学生个个趴在桌子上无精打采,Miss Gu ,were very tired.”怎么办呢?可以预测这节课的效果,突然我灵机一动,有了。“I see, you went to plant trees so youre tired. Im sorry I cant  go with you .But Miss Gu  wants to know about it .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it?”“Sure.”学生仿佛有点来劲, “Where did you plant trees? How did you go thereWhen did you start?” 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不断举手回答问题, “What trees did you plant ?” “Sorry, Miss Gu .I dont know its name. But I want to plant peach trees. I like peaches.”一个学生回答道。这一下不要紧,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它学生纷纷举手竞相回答,各抒己见。好,学生动起来了,精神有所振奋,已经有说的欲望和冲动,我在心里暗喜。于是我趁势峰回路转, “Are you tired now?” 我笑着望着他们, “How do you feel?” “I dont feel very tired.”  “Im happy now. Because I can answer your question.”… “ How do I feel?” 我接着问“Youre not tired.” “You dont feel happy because you cant go with us.”…就这样这节课在偶然生成的特殊情况下巧妙启动激活,铺设出后面不断生成的智慧之路。虽然与我事先的设计大相径庭,但是也同样精彩完成本节内容 .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没有活力的课堂必然是缺少灵性和智慧的,只有师生共同创造,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才能促进高质量的课堂动态生成。

  二、“将错就错”——学会尊重学生,叩响动态生成的智慧之门

  学生作为一个有创造性的活跃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所以我们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倾听,宽容错误,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勤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

  〔案例一〕 一天下午四年级的一节英语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4BUnit8 Open day我和学生正在进行There be 句式的交流学习, “Miss Gu, Wang Kai is sitting on the desk .”我扭头一看,果真我们的调皮大王王凯正坐在课桌上朝我不好意思地笑。尽管他平时上课顽皮,却机灵可爱,发言积极,我很喜欢他。但这次他可太过分了。我顿时心中怒火升起,正欲发作,忽想如果这样的话这节课不但他而且大家都没了心情,课堂质量降低。于是我控制自己的情绪,“Class,Close your eyes ,please. Come here, Wang Kai.”我将他藏在了门后,“Open your eyes ,please. Where is Wang Kai now?”“在门后”,大家异口同声。 “Yes, he is behind the door.”在他的“帮助”下,我成功适时对教学内容作了调整。如果我强制粗暴地批评,必然造成学生心灵的封闭,也就无法生成。课堂上面对每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度。

  〔案例二〕譬如,在教牛津教材 4B Lets go by taxi一课时,为了能使新授单词airport更加直观、形象,我将课前扫描的飞机场图片呈现在屏幕上。正当我兴致勃勃让学生操练时,却听到有一个学生说:“这个飞机场一点儿也不象,真难看。”当时我气不打一处来,一为学生随便插嘴扰乱课堂的秩序,二为学生不尊重我的劳动成果。但是我还是压住了火气,面带笑容地问了那个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airport?”学生如实回答了我的问题。接着,我又向全体学生询问了他们心目中的飞机场应该是怎样的。在我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说:“I think that the airport should be very large.”有的说:“It should be very clean.”还有的说:“It should be very beautiful.” “We can see many planes at the airport.” ……最后,我又让他们畅谈自己所知道的机场,学生如数家珍,报出了他们所熟知的机场:Changzhou Airport, Nanjing Lukou Airport, Shanghai Hongqiao Airport……

  孩子是活的生灵,他们想说、好动、想抒情,多给他们一些空间、时间,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自由畅快的表达,再加上教师睿智地“引领”,就会生成精彩的一刻。课堂教学的精彩在细微处生成,看似偶然,却实非偶然。

  三 、“厚积薄发”——积累,承载动态生成的智慧之美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利用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服务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智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英语教师自身语言素养的一种考验。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调控能力,不忽略课堂教学过程中任何有益的细节和突发性事件,巧妙处理,从成功案例中积累经验,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总结教训,不断提高对课堂“生成”的灵敏度和调控能力。

  〔案例〕过去,每次英语练习课听力题时,都由我读,学生边听边做题。我感觉学生的听力水平提高得不明显,而且习惯于机械地听,课堂气氛沉闷。究其原因,其根源在于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如果向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与老师进行角色换位,让学生轮流当朗读小先生,让学生编听力稿,岂不更好?

  说干就干!当我把这个决定向学生公布后,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学生个个乐开了花。性急一点的学生有模有样地摆起了朗读小先生的架势。于是,我趁机规定,第二天轮到当小先生的同学必须在放学前到老师这里接受任务,回家后抓紧时间进行编听力稿的练习。

  一周下来,效果果然不错。现在的练习课上,不再像以往:读听力稿——做题——核对,而成了学生表现的平台。当一位小先生说完听力材料,学生能在我的引导下用英语作出点评。“You pronunciation is so beautiful, but if you can speak loudly, it will be better.” “Good. But would you please speak clearly next time? ” “Try to read bravely, please.” ……教师的一次“放手”,赢来了的满堂精彩。

  可见,“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主阵地”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实际教学行动中,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善于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让我们不但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更要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