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者】 宋泽群
【机构】 贵州省平塘县京舟中学
【摘要】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关键词】兴趣;基础;任务驱动;分层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学习是为培养学生技能打下基础,而动手则是为了培养技能,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而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占据主要地位。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 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力能力呢?
一、尽量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很强,知识教学必须通过学生上机操作练习来巩固与检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时尽量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所谓“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感受完成任务的快乐。当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务”的创造性设计、构思非常重要,“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情绪。
二、情感参与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而兴趣支配人们的行为的动机,并非人的头脑中固有的。因此,有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讲到画图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平时我们都是在图画纸上画画,今天我们一起在计算机中画画好吗?”这样,学生就会思考,在计算机里怎样画画?无疑会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兴趣,想自己去研究、去动手操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分层教学,因人制宜,因材制宜
针对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实行“分层教学”策略。在备课时应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动手能力的现实发展水平,提出与目标相匹配的易、中、难三个档次的教学要求。在上机辅导时也要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辅导也要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能力比较弱一些的学生对他们的辅导要更加有耐心,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他们比能力较强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帮助。因此,应把辅导重点放在操作能力弱的学生身上,可以对他们进行个别化的辅导,让他们尽快能够赶上能力较强的学生。这一点对于每个教师来讲也是最难实施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
四、 提出任务,变“乱动手”为“有目的”动手
信息技术课有个突出的现象,学生都特别想自己动手,有的学生一进电脑室就打开电脑自己开始弄起来了。甚至会出现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偷偷做的现象。此时,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材中,有许多课都有示范的例题,例题中有明确的步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先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就不至于让学生的尝试变成“乱试”;然后让学生预习教材中的例题,并根据例题的方法尝试完成类似的练习;当学生碰到问题时不要急于直接帮助学生解决,而是提供一些启示和鼓励,让学生再次练习,直到最终掌握技能。如何抓住学生心理特征,促其尝试性学习呢?任务驱动应该是很好的办法。 教师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进行横向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需要衍生出任务,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例如,在EXECL的教学中,讲统计图表的制作与插入时,我让学生带上八年级数学课本,要求学生按课本中有关统计图表的习题要求,设计,制作,插入规范的统计图表。一节课里,学生通过自学、思考、讨论相继完成了任务,这种形式既整合了数学和信息技术课的相关内容,又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尝试、探索,善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勇于质疑、悟理、学生就能自始至终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探索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从而为今后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新世纪人的最核心素质。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远省;浅议新课改下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10期
[2]倪红惠;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初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年02期
[3]冯文静;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层任务”设计[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1期
[4]滕建花;分层教学感悟[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