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构建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
【作者】 邓 燕
【机构】 广西宜州市第一小学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承载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构建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势在必行。课前学生要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真正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让“讲堂”变“学堂”。同时,评价跟进,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生本课堂的构建展现了生命成长之美,教师也找到了职业的幸福感。【关键词】阅读教学;生本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承载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纵观现今的阅读教学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以老师的讲解、传授为主,学生是学习的容器,处于被动吸收的状态,学习的兴趣也被压抑 。于是乎在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状:教师在精彩地展示,滔滔不绝地演绎预设的教案,可是只有极少数优等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心猿意马,参与学习的面很窄。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生命,是高耗低效的。长此以往,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阅读教学该何去何从?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我们应当尊重学生这一生命主体所具有的学习和创造的能力,把阅读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首先有权利、有空间进行自己的“感悟”,这应当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第一要考虑的问题,即以怎样的方式把阅读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回归“自我”,让学生自主的“感悟”代替教师的讲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而让阅读真正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构建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势在必行。
(一)以生为本,自主学习有效
在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中指出了“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在新课前要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 因此,教师在进行一节课堂教学之前,根据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学生情况设计出自主学习内容 。怎样才能让自主学习有效呢?
1.凸显年段特点。首先,要以课标依据来设计自主学习内容。小学阅读教学的各个年段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设计自主学习内容要以年段目标为准绳。低年级应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注重朗读的训练和词语的积累;中年级重视读懂一段话的训练,要教会学生把握一段话的主要内容;高年级要从精读中悟写,学会通过略读获取信息。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小,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体现。如下表:
二年级--------班 学习小主人:
2.凸显本体性。 阅读教学只有体现本体性教学,脱离“讲课文”的语文教学形态,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来展开教学,不光能提升课堂的“语文味”,更能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和方法技能上的长进。自主学习内容是学生独自学习新知识、完成自主学习的一个基本凭借。自主学习作业必须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统一,因此要围绕语文教学的本体性来设计。
我们教研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执教的内容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语言的魅力》。一个老师是这样设计自主学习内容的:①哪些行人看到老人在行乞?他们看到老人在行乞时,有什么表现?②文中哪句话有魅力?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③“那白天蓝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诗人让﹒彼浩勒加的那几个字,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吗?人们看了木牌上的字后会怎么想呢?显而易见,这些自主学习的内容只停留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多大作用。
笔者认真地钻研了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入手,设计了以下自主学习内容:
(1)默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位老人的?又是怎么写行人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2)读下面两个句子,哪个句子更有魅力?说说理由。
“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3)品味重点段——第6自然段 :
①本段中哪些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请用“——”画出来,并试着把它改成陈述句,想一想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
②让.彼浩勒加的那几个字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吗?说说你的看法。
显然,笔者设计的这个自主学习内容语文味就比较浓,不仅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什么”,还关注了课文“怎么写。”这样的设计,促使课堂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使教学更有效。
(二)以生为本,“讲堂“变”学堂“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是学习的容器。而生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让“讲堂”变“学堂”。
1.构建四步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即整体感知——品味感悟——迁移写法——拓展延伸,“四步教学模式”体现了阅读教学学科的特点。如学习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孔子学琴》,先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抓住描写师襄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进行品味,最后学生汇报收集到有关孔子名言。这些环节的教学,都是建立在学生前置性学习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展示汇报为主,教师只是一个导演,只是在学生疑惑或讲不到位的时候给予点拨。如在感悟为什么作者要细致地对师襄进行描写?学生只是肤浅地停留在可以突出孔子专心学习、不断进取这个层面上,教师及时深化指导,渗透写法。教师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叫作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就是作者对描写对象不进行直接描写 ,而是通过对其周围的人物、事件、环境的描写 ,来表现(反映、衬托)被描写 的对象。然后让学生学着来写一写,出示:今天天气非常热……,提示:请用上知了、小狗、风、蒸笼这几个词,写一个片段,文中不能出现“热”字,但给人非常热的感觉。 因此,生本课堂并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更不是无师自通,而是需要教师的无痕引领。
2.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杜威将传统学习方式称为“静听”课程。 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自己的经验,事实上成为课程和教材的奴隶。可是,在生本的课堂里学生的生命得到了尊重,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真正的落实,成为一种常规的学习形式,而传统的课堂常常是在走过场,是在假自主、假探究、假合作。 如在学习《麋鹿》这一课,教师设计以下话题让学生分小组学习:“本文介绍了麋鹿的哪些方面?请各个学习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小组成员合作(可以选用画图表、图文分类、语言讲述、资料展示等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开始分小组学习,几分钟后老师即拍掌提示学习时间到,又掌控了课堂的主权:“刚才,我们分小组进行了学习,哪一个同学愿意来汇报学习情况?”这样的自主、合作、探究浮于形式,只是一个花架子,教师没有真正地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结果事与愿违,愿意上来展示的学生寥寥无几,最终还是以老师的讲为主旋律。而在生本的课堂里,同样是学习《麋鹿》这一课,同样是这一个话题,课堂却充满了生命力,学生成为了主体。上课了,老师引出话题:“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自主学习,一定有不少收获或者疑惑,现在请各小组合作学习。先是跟自己的学习对子互相学习,全组再进行交流学习。”这里的小组学习是体现层次性,和对子学习先是小组面对面坐的、成绩相当的同学互相学习,然后是左右的同学互学,主要是帮扶学习;而小组交流学习是由小组长组织组员学习,针对小组成员不能解决的疑惑进行交流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以后,就开始在小组里进行小展示,最后就是在全班进行大展示。孩子们口若悬河,各小组在自信地展示学习成果:时而互相补充,时而提问质疑,时而朗读品味……从始至终,教师“靠边站”,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组织者,课堂的三分之二的舞台是学生的,充分体现了生本的思想。
(三)以生为本,激励促发展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取决于对人的激励是否高效。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也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以至更多。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轻视的重要手段。
1.星级星激励。这是针对小组个人的激励。笔者为了激励学生,设计了一张行为跟进表,内容涵盖课堂发言、参与学习、纪律表现、作业完成等方面的情况,以加分、减分的形式每周累计一次分数,每组总分前三名的同学(每组6人)可以得到一颗星,如果下一周能继续排在前三名的,就能晋级两颗星,以此类推。晋级达到最高星级的,就能实现一个星愿,让组长打电话向该同学的家长报喜,请家长满足同学的一个小心愿。因为家长会上已经成共识,所以家长都很配合。这样,每一个孩子周周都有目标,都会努力实现,班里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2.捆绑式激励。这是针对小组整体的激励,即评比优秀小组。生本思想的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每个小组里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笔者教育学生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相濡与沫”,每一个小组都优秀了,班集体才能得到发展。所以,小组里成绩好的学生都有帮扶的对象。同样,设计一个行为跟进表,内容也包括各方面,记录的是小组每周各项得分情况,周末统计一次,居全班前三名的评为优秀小组。课堂上,如果优秀生代表小组发言,每次加1个分值,但是需要帮扶的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每次分值加2分,这样小组里形成一种很好“兵教兵”的风气。每周小组里又还评出帮扶之星、进步之星等。捆绑式的激励促使小组的进步,促使了学生个体的发展。
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 实践证明,阅读教学生本课堂的构建让我们找到了这样的“一种教育方法”。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讲得多,教师以最少的语言开启学生的智慧闸门,以不见自我的方式,成就了学生潜能迸发的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不再是苦教,学生不再是苦学,学生展现了生命成长之美,而教师也找到了职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