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返璞归真,还原语文本色

【作者】 刘 艳

【机构】 新疆医科大学子女学校



【正文】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变得开放、灵活,学生思维得到发展,他们个性得到张扬,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法不同程度地落实于我们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主人”已不再是一句口号。在实行新课标的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大胆尝新,勇于改革,在探索中提高,在实践中前进,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然而,在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的过程中,语文课堂时而出现活跃而不扎实、花哨而无实效、热闹而无序的现象。这种现象不能不使人担忧。针对这种现象,崔峦先生就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口号。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也提出要还原语文本色的观念,他提倡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只有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语文课堂才能与时俱进。

  听了不少老师的公开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课不是养人眼目的表演,要还原语文本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堂设计不要取悦于听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有的课堂设计都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新课改提倡多学科结合进行教学,多方面、多层次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语文课上还可以渗透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的确,语文课堂因得到适当的补充和调节显得更丰富、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这些调节和补充都只能是一种调味品,都是为语文课服务的,不能为了丰富课堂内容为了取悦听课老师而刻意增加内容,把调味品变成主菜。在一些老师的公开课上,有些老师为了增加课堂的可观性,把猜谜、唱歌、画画、表演……都安排在一节课上进行,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容量是多么大,学生的学习会是多么匆忙,就连老师都有一种疲于应付的感觉,整一节课给人感觉是轻松花哨有余而扎实严谨不足。学习语文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堂就要体现语文的本色,语文本色的目的是抓住语文的根,把准语文的脉,锁住语文的魂,而这根、这脉、这魂都集中在语言文字上,不能为了增加课堂的可观性,冲淡语文本色,甚至失去语文本色。

  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课堂设计时要注意采取的形式和设计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是否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平时的课堂训练和积累至关重要。

  二、教学互动不要作秀于表

  我们常常能欣赏到“完美”的课堂,能听到学生“超群”的发言,呜呼,连教育都作假,如果鲁迅先生能目睹这些场面又将作何等的哀叹!这闹哄哄的课堂,因虚假遮住了老师的双眼,因“假主体行为”造成的课堂表面的活跃,使人辨不清教学的真相,老师失去了主导作用。这闹哄哄的课堂,因浮燥关闭了学生的心窗,他们没有机会去思考,去质疑,而使课堂封闭,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缺失了自我,缺失了个性,众声喧哗,异口同声,许多是虚假的反应,甚至连笑也是虚假的。只有回归语文本色,真真实实教语文,才能还学生一片宁静的天空,使他们呼吸清新的空气,展现自由的个性,得到健康的成长。

  三、阅读指导不要热衷于热闹

  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无疑是将文本知识化为已有语文素养的最好途径。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也指出:课堂没有书声是语文课的悲哀,课堂只有书声则是语文课的倒退。他十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读”和“悟”两个字。在课改思潮的冲击下,广大教师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上不惜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亲近文本,反复读书。但大多缺乏引导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大部分老师只重视阅读形式上的变换。我们常常能看到课堂上的小组读、分角色读、挑战读;常常能听到“你读得还不够味儿,还有谁想来试一试”,一瞬间,小手如林,一个、两个地又读起来,这样的朗读,确实使课堂热闹起来、充实起来,但我们每每会想:这样的朗读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帮助吗?能让他们走进文本世界吗?这就是他们需要的个性阅读吗?这样的阅读无层次可言,无梯度可言,这样做法对于深入理解课文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老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应该切入要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进入个体丰富的感悟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沟通学生与文本的联系,这样,才会透过语言的表层,与作者的心灵一同震颤,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四、课堂评价不要定位于表面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非常重视课堂评价。因为课堂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进行中的动态评价,最及时,最灵活,最具感染力,评价成为学生进步的推动力,同时,正面、互动的评价也为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因而显得尤为重要。老师们也充分地认识了这一点,因此,各种评价方式应运而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自信心,也因此改变了不少的学困生,发展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成长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老师的课堂评价只定位于表面,有几种做法是比较普遍而无效的。如学生回答正确,老师就发号施令“表扬”,于是学生就一起拍掌:啪啪,啪啪啪。一节课上,掌声响起几十次。开始响亮有力,接着逐渐衰弱,最后有气无力。受表扬的学生开始很兴奋,接着习以为常,最后并不稀罕。这种形式单一、程式化的表扬,很难包含各种复杂的感情因素,激励因素,评价因素等,因而意义不大,甚至起反作用。其实表扬的方式很多,包括物质的、语言的、肢体的。肢体语言的表扬既不会造成教学语言的锁碎,又不会打断教学思路,而且有利于增进情感交流,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语文课堂应该是润泽生命的殿堂,语文的本色应该是简朴的。简朴就是简单、朴实,不花哨,杜绝浮华,删繁就简,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实现本色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