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教学切不可喧宾夺主

【作者】 王金花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五中学

【摘要】课改热火朝天的进行着,大家都努力在寻找一种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举的教学过程。可是很多时候大家却是注重了形式,忽略了内容,只是在关注教学方法却忘记了更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诚然教学方法在进行有效教学中的作用的确不能忽视,但教学内容是什么应该在教学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老师们在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时应该将更多地关注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只是为教学内容的呈现而服务的,它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
【关键词】课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式;内容
【正文】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是遵照国家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的指示,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编写的。看得出这套书在编写时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力求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给地方、学校和师生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

  在课程改革的大气候推动下,我们作为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积极投入了课改的队伍中,这本来是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可是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突然发现有些东西似乎偏离了我们课改的初衷。

  一直以来语文学科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具体到个体文本教学时内容的不明确性导致语文课教学工作的重点在哪里?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要怎样来教?怎样的一堂语文课才是成功的?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基层的教师。在进行课改的过程中,似乎这些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当我们奔走于各个学校间,聆听一线同事们精心设计的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时,却越来越觉得语文教学评课的视觉依然落在教学方法上:着眼于教师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的精彩。   

  记得一次观摩课朱自清的《春》,授课老师一出场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ppt展示了春暖花开,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景象。老师一边展示,一边做着解释,说真的这几幅图非常的吸引人,从孩子们的眼神里看得出孩子们也被这美丽的景色打动了。紧接着,老师进行了配乐朗诵,一曲班得瑞的《春晨》足以让在场的所有师生陶醉留恋。在这样的情绪酝酿下,老师开始授课了,当然,整节课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感觉良好。似乎这节课非常成功,可是现在沉下心,冷静的想想

  这节课里孩子们到底是感受到了文字里蕴含的充满勃勃生机和诗情画意的春天还是感受到了图画中旋律中那美丽的春天呢。

  还有一次公开课也是朱自清先生的另一文章《背影》,我的印象很深。大家都知道这篇文章虽是写父子情,但却不是温暖幸福的感觉,满篇文字里都饱含着伤感。这篇文章对于这些年少轻狂不知愁滋味的中学生来说,要体会文字间流淌的情感是比较有难度的。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诵读那段父亲攀爬月台的文字,我注意到有学生在读到“那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时面上竟掠过丝丝的笑意,或许是顾忌到教室后面还有听课的老师,这位学生没能彻底的释放当时自己的感受。不管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并没有感受到文字中承载的沉重。对这段文字他是陌生的。接下来老师也给了孩子们四人小组讨论的机会,我不知道课堂上那金贵的两分钟能讨论出什么来。上课接近尾声时老师播放了经典的配乐朗诵月台送别和别后通信的那段,个个孩子表情凝重,眼神忧伤,听课老师也动容了,教室里静极了。就在这样的氛围里,老师小结了课文,结束了这节课,当时这节课好评如潮,似乎也很成功。但这一切或许只是表象。

  新课改就这样波澜壮阔的进行着,观课评课的角度上升到了教学理念的层面,然而最终落实处,依然是教学方法:主张平等对话,体现探究学习,主张手段的新颖等等。这些似乎依然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家只是在致力于改“表”不思“本”的课改。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评课观课的视角也将教师考虑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这一问题时目光引向了怎么教得方法问题上了。

  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也多致力于教学方法上了,讲究教学过程,探求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  

  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堂课——《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那是在几年前,当时,课改已在热火朝天的进行着,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把课堂让给学生,将主角的位置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等等暂新的理念。我在上这一课时的几个情节现在还记忆犹新,在引入话题时我请两位学生闭上眼睛从他们的座位走上讲台再走回去,目的是让他们感受盲眼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痛苦,在阅读教学时,我特意要求学生分组分角色编排了一番,设想学生会在朗读表演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上课时,要求学生读课文,体会盲孩子的心情,感受盲孩子的内心世界,希望能够唤醒孩子内心的善念,希望通过活动使孩子们认识到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希望孩子们感受到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能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学生如我所期望的表演了一番,口也动了,手也动了,身体也动了,教室里好不热闹,真正成了学生的舞台了。一节课在自由宽松的氛围里结束了,那时我颇有成就感的走出了教室。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可是到了今日,觉得当年的那堂课变味了,学生是什么?是表演者。我?是指挥者。那不是在学习,是在表演一场戏。引入话题时的举动多此一举,谁不知道盲人的痛苦,他们已经十三四岁了。学生忙着记自己的台词自己的动作了,那里还有思考的余地。一切都流于形式,对文本内容的关注找不到了,一切努力都变成了走秀。在热闹精彩中忘记了我们要做什么。这堂课自始至终都在刻意于教学方法的翻新,却未能带孩子们走入文字里的世界。好失败的一堂课!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固然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我们是否注意到教育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在教学工作的进行中似乎忽略了内容的思考,也就是忽视了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堂课该教什么。试想一下,我们饿了要买一包食品来吃,它的优劣我们首先关注的是里面的食物还是外包装?这不言自明了。在以往的很多教学探索和思考中大多人很大程度上犯了喧宾夺主的错。

  对语文教学来说,得体的华服需要保留,我们更该关注一下教学的内容,这才是课改中更为重要和关键的问题。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彩再精致,课堂的氛围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在评价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先考察一下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教学气氛的同时更关心一下学生是不是收获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

  语文教学内容有着永远的不确定性。教师在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问题上倒是可以大力的挖掘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特征的价值,使教学内容能有创造性的开发。这样,教师就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教师对所教内容就有自觉的意识,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学目标也就容易达成。

  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手段它永远只能在实现有效教学的过程中站在从属的位子上,当然,它在促进教学、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被忽视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时刻该记着将教学内容放在首位,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成为锦上添花的角色吧。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8-01

  [2]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6-01

  [3]谢弗 等(美)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邹泓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07-01.

  [4]章熊 等《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