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作者】 江晓薇

【机构】 新疆巴州和静县第四中学

【摘要】几千年来,我们的教师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指导,认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我们中小学教育传承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一种单向的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度地依赖老师,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许多学生只会机械地接受知识,对于理科科目,也只会做题,背题,少了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针对这种教育教学现状,就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举一反三;课堂
【正文】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新的数学教材,新的数学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在的教育体系,涉及到更为实际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适应,涉及到深层次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迫使越来越多教师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把数学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但是,由于几十年来中小学基本上都是沿用着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目前还存在着较多数学教学方面的问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第一,教学方式的单一,造成本身充满乐趣的数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气氛沉闷!第二,在传统教学上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好教师本有的作用.第三,还没有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是沿用传统单一的“两根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使数学知识抽象化,学生难以理解.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在教学方式上应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改变数学教学教育观

  长久以来,教师都受凯洛夫在《教育学》里所倡导的“权利主义教育学”的影响,强调强制性的管理,学生在强制性的措施下被动地接受知识。课改后,数学的教材做了很大的整改,编排的都是最基础的知识。有些教师“以考试为马首是瞻”,生怕学生不懂,增添了许多课外内容,整节课“滔滔不绝”,忽视了教学教程中的另外一个学习主体——学生,结果学生“唯师是从”,一旦离开课本,离开教师,就不知如何解题了。数学教材的改革是让我们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教育观,树立“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进行“集合的概念”的教学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与提问:“我国的小河流”、“年轻人”、“接近零的数”,能否组成一个集合?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这一内涵,同时学生也会觉得:原来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数学,我们是生活在数字大观园中,要懂得用“数”来过生活。

  二、构建和谐健康的课堂

  1.教师要敢于“放手”,也要懂得“收手”

  新课程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体现出师生共同有效的参与,这要求教师要改变原有的由教师控制课堂的“一统天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加入到活跃的课堂教学中,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许多学生不愿主动与教师配合,即便配合了,也是表面的。要改变这一状况,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要“放得开,收得拢”。

  2.让我们的课堂成为“问题课堂”

  人们常说:“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探索是最好的学习”,这是教学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种理念。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相比,难度大,知识面广,而且定义、定理、公式很多,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学生对数学存在这种倦怠心,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数学课仍然是“师问生答,师讲生听,师考生答”这种师授生受的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研究表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最具有震撼效果,最能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内驱力。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让我们做个游戏,如果你能把一张厚度不到1毫米的纸对折32次,我就能顺着它爬上月球,可以吗?”学生一听,容易产生困惑:“好像挺容易的,能达到吗?”这种困惑就是问题,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问题引向深入,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学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最终会牢牢掌握新知识。因为是自己思考所得,在以后碰到的同等类型题中就能够“举一反三”。

  三、正确处理难易练习题

  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差异。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教材练习安排有难度不同的A组、B组,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特点:“基础知识+能力+创新意识”。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进行内容调整,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个体的发展。对数学学科有独特兴趣的学生,应依他们的学力水平指导他们设定学习目标、内容、进度和方法;对数学优等生,应让他们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促进发展;对数学学困生,应多给予鼓励,指导他们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基础题型训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此外,在课堂内,教师应对课本的题目进行变形,增设一些开放性比较强的题目,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尽可能地向课外发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排列、组合”时,可设题目①:“把6本不同的书分给3同学,一人1本,一人2本,一人3本,共有多少种分法?”题目②:“把6本不同的书分给3个同学,每人2本,有多少种分法?”题目③:“把6本不同的书分给3个同学,一人4本,其余两人各1本,有多少种分法?”学生通过题目的变形,能深刻地体会“平均分堆”与“不平均分堆”的本质区别。

  总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要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要求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进行质的转变,这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需要我们教师共同的艰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