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生小组学习的大讲究
【作者】 乔改伟
【机构】 新疆巴州和硕县第二小学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生课堂上小组学习流于形式的弊端,深究其原因,并论述了小组学习有效性的措施。【关键词】小组学习;合作讲究;融洽设疑;参与鼓励
新课程全面推行,这是对我们教师的一种挑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我们为发掘学生自主学习力量,培养学生探究习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在课外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调查、收集资料、写文章、讨论、辩论等实践活动,在不断的摸索中产生体会心得。还在课堂教学上也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或让学生在课本中发现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由小组派代表出来交流,形成全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议题逐步趋于共识。这种教学形式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要作用,能使教师更能轻松愉快的教学;这种形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集体协作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竞争意识和能力。可谓好处多多,值得借鉴。
但在操作中,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的议题容易不经意地发生偏离。
例1:在教学《一个村庄的故事》时,教师叫学生分组讨论:“村庄是怎样一步步被洪水冲走的?”老师让同学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孩子们逐步理解到:树木被乱砍伐——水土流失——无法挡住洪水,而有小部分同学则去讨论树木被砍掉后用做什么去了,是不是该用于搞防洪设施等偏离主题的现象。
例2:在一次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拿出各自的自制模具时,部分小组的组员则是去比较各自的好坏,而不是用于探索问题。
例3:我在上语文课时,(小学语文第四册)《尊严》分小组讨论: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做“尊严”?从年轻人哈默和杰克逊大叔身上学到了什么?在讨论时由于我没有注意问题结果的多样性,还是一味的叫小组代表发言。结果导致了小组内发生了争吵:“你学到的和我学到的不一样”等。
可见,小学生的小组学习,不是那么简单行事能操作得了的。学生毕竟没有多少的实践经验,并不能单纯自由地去开展活动,需要教师指导,讲究其策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小学生自主有余,合作缺乏。学生中独生子女或留守儿童占相当数量,他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团队协作、交流的意识教缺乏,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愿意和他人分享。哲学家维果茨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的确,一个真正懂得合作和具有互动精神的孩子成人后,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得合作且冷淡孤僻的孩子在管理科学中会遇到许多麻烦,成为一个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人。因此,就需要他们从孩提时就要学会相互理解、交流、竞争与尊重。儿童期正是人与人之间合作意识与素质形成的关键期。如果不在孩子时代就改变这种素质的缺乏,那么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就会遇到很多烦恼,要么被工作的团体孤立;要么就不受欢迎。因此,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相互协作、交流,并相互尊重,在此基础上相互竞争,而义务教育阶段正是人与人之间协作意识及团队精神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更应该意识到这种素质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协作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协作的意义。
在孩子们有了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沟通的意识和概念后,为了有效的组织开展课中的协作学习,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融洽的协作小组是关键。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新型的学习方式——小组协作学习则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合作性互动,特别是把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当作教学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从而把生生互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应当对班里的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品质,也有成绩好坏的差异,而协作学习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双边互动,特别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当作教学中急需发掘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如果一旦分配不适当,则会起相反的作用。例如:将几个本身就沉默少语的孩子分在同一个小组内,不用说他们就只有看的份。长期如此,不但改变不了他们的意识,应该说是更进一步往坏的方面有所发展。那么,教师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尽量做到个性与品质、成绩与能力的合理搭配,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提升了成绩,又培养了品质。
分好组以后,还应注意小组的“民主集中”。只管分组,不管小组的内部组织,就容易出现小组内部各组员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协作,甚至部分组员有偷懒的现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小组中容易显现出主宰地位,而较差的学生则被“淹没”。较好的学生大多善于交流,在小组内得到个体的发挥和突现,而较差的学生则容易被剥夺思考和表现的权利。他们就容易成为小组协作活动的旁观者。因此,教师应当为小组各成员划分出一个具体的角色、分配具体的任务,采用不同的形式或最大程度的提高不同学生的参与率。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的角色与分工,都有表现自己最亮一面的机会和平台。在一定时间段以后,再科学的作出调整,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位置上得到体验,感受锻炼;让每个同学在活动中都能做到:会观赏、会评述、会倾听、会表现,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要让每个人认识到,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其所在的小组其他同学负责。
在小组学习中,我们教师还应当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精心设疑,要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能够解决问题,使学生恰到好处的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去,达到最佳状态:如,在六年级老版教材《肖形印章》一课中,教师问什么是白文(阴刻)与朱文(阳刻)?他们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是什么?此时的学生面露难色,教师趁机给每组发两枚图案相同,但刻法不同的印章,说:“请大家3分钟后告诉我答案。”同学们三五成群的凑到了一块研究起这两枚印章来,摸的摸,看的看,印的印,说的说,相互交流着,此时的合作交流变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设疑设好以后,有学生合作学习时,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交流、发言补充、辩论表现的时间,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协作中找到感受、表现美的方法。
讨论有了一定层次以后,教师还应注重评价,体验合作学习的成功乐趣,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我们可以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直接对学生参与情况、合作能力及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如:是否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换工具材料;是否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尝试;是否善于发表个人看法,听取意见;是否合作愉快,作品效果好。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要肯定每个人的进步,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就感,使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体会到协作、团体进步所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从以上论述看出,要实现小学生有效的小组学习,老师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素质,还要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融洽的协作小组,并注意小组的“民主集中”,然后巧设悬念、精心设疑,使学生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去;学生合作学习时,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对学生探究的结果,还应实施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成功乐趣,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文件
[2]《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教育部文件
[3]《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著中央电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