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点思考
【作者】 王淑娟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8中学
【摘要】教学的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现代的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创造。只有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学生才有创造的源泉。想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方面入手。【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
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其教学的有效性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现代的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创造。只有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学生才有创造的源泉。想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方面入手。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点思考: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教学
1、调整备课的重点,由备教师如何教转向备学生如何学。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指导什么,怎样指导列为备课的重点。改变传统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讲”的备课思想模式。
2、主动驾驭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增强知识建构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于唤醒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系统,与新知识产生联系,激起学生探索规律的心向。因此,要在调整思路的基础上,从处理教材着手,设计问题情境,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激活思维从而去主动学习
3、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现在教材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我觉得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二)、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学习、和谐发展。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老师在学生疑难、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有位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
4、深入思考——有效教学的内驱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阐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是一种深刻的体验;是推进有效学习的内部动力。
5、课外辅导、反馈校正——保证主动参与。学生课外辅导要跟上,反馈校正的工作要重视。加强反馈与校正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进行判断,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获得真实的成就感,及时克服学习上的缺点与困难,引导和鼓励学生切实转变学习方式,积累学习小窍门,不断进步;同时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需要,便于改进教学,进一步做出正确的教学决策。反馈校正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学习。
(三)、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指导而无探究的必要。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时候,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教学,用有意义的讲授法显得更有效了。
2、重视探究学习。如:教学《量一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米尺”,先让学生相办法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中,学生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
(四)、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要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师生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我们强调这些,也真是新课程目标所十分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