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 虞亿媛

【机构】 浙江省慈溪市云龙中学



【正文】

      近几年来,似乎语文的地位逐渐上升,北京地区高考语文分值将改为180分,而相应的英语分值降为100分。语文的地位提高了,似乎语文老师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了,当然压力也大了。有人担心,语文分值一增加,语文老师将祸害更多的人。祸害,好严重的一个词。我们的语文老师到底在干些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讲些什么?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老师平时在课堂上比较强调工具性这一点,强化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且不说效果如何,但至少在考试的压力下,在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前行。但我认为语文更重要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人文素养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它囊括情商、智商各个领域,涉及人的个性、趣味、道德、审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是人文素养的特点。如果语文课上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那么“语文老师将祸害更多人”也就容易理解了。

  那么,在语文课上,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觉得主要抓住四点,那就是仁义礼智。孟子说人性本善,人人都具有本心。所谓本心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接下来我就从这四方面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恻隐之心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仁的体现,也就是仁爱之心。到哪里去找这种恻隐之心呢?我们是否具有这种恻隐之心呢?答案是肯定的。对于一些事情和人物有深刻的感觉和感动,心中悄然的触动,就是恻隐之心的呈现。这是存在于心灵的最深处的。具体的讲,落实到平常生活之中,就是同情心。对于别人的同情,以及其他小动物的同情,甚至对于天地中万物的同情和热爱,都可以是恻隐之心的表现。也就是博爱的情怀的体现,对于每一个人必然是具有的。有值得同情的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的这种恻隐之心就会自然的显现出来。而现实情况如何呢?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为了测试熊的嗅觉”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网上疯传的女子用高跟鞋踩死猫的图片……仁爱之心何在?因此,我在教学《论语》第五篇《仁者爱人》时,特意强调10.17章(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与7.27章(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提醒学生尊重生命。

  二、羞恶之心

  孟子认为,“羞恶之心,义也。”羞恶之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义的体现。我们平时所讲的“义”,也就是来源于这种羞恶之心。孟子认为,这也是我们本心的一种表现,同样是人人都具有的。即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义,而义就是天赋的道德品性,这个道德品性是“人皆有之”的。我们对于一些美好的事物都有一种本能的喜悦和热爱,而对于丑恶的事物就会有一种本能的厌恶和羞耻。我们对于很难看的东西,比如垃圾就会有天然的厌恶之心。又对于丑恶的事情,也会生一种讨厌的情绪。同样,对于坏人我们也会有天然的痛恨之情。这就是“羞恶之心”的自然的流露,就是义埋藏在我们的心里面,而时常的表现出来。孟子也用了一个也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告子上》)这个就是“嗟来之食”这个成语的来源。即使是在需要乞讨的人的也仍然保持着本来的羞恶之心。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礼仪的事情不要去看、听、讲、动,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当自习课上,有学生为了自己讲话的欲望,而打扰到别人学习的时候,他该想想这样是否符合礼仪。当有人加入到这一行列中,当有人对这丑恶现象置之不理时,他们是否有羞恶之心?根据学生平时的言行,在课堂上结合《论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化,培养学生的荣辱观。现在学校里也提倡八荣八耻,其目的也就是要唤起我们心中的这个羞恶之心,也就是“义”。知道道德,按照义的原则去做事情。知道荣和耻,也就是知道了义之所在。荣耻是我们自己心里的一种感觉和感情,也是来源孟子所说的的这个羞恶之心。这种感情每个人都是具有的。对于合乎于道义的事情,我们会感到光荣,而不合乎于道义的事情,我们也会感到羞耻。这就是义的表现。孟子也讲:“仁则荣,不仁则辱。”(《公孙丑上》),揭示了荣和辱的的结果的不同在于是否有实行仁义这个天赋的道德标准。

  三、恭敬之心

  孟子认为“恭敬之心,礼也。”恭敬之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礼的体现。礼也就是我们的本心所固有的。我们天生的就会敬天敬地敬父母敬长辈,这是不需要教的。孟子同样认为,这是“人皆有之。”人人都具有的。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问问我们自己,是不是具有这个恭敬之心?我想大家都会有一个肯定的回答,就是有这个恭敬之心,也应该会有这个恭敬之心。比如面对长辈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尊敬的态度。这种现象可以在生活中去体会和观察。不仅对于长辈,对于一般的人,我们同样会怀有一种恭敬之心。孔子说仁是本质,礼是外在的表现。一个拥有恭敬之心的人肯定是彬彬有礼的。现在的学生在家里都是皇帝、女王,“金口”一开,无人敢驳。父母就相当于他们的奴隶。一个连父母都不尊重的人,怎么会尊重老师。前几年,我有幸带着一部分学生去参加会考补考,包车位置不多,学生个个有座位,我清点人数后上车,一路站到目的地,无人让座。这是作为教师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我们的教育培养的都是一些什么人?之后,我常常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论语》第五课《仁者爱人》篇中,有好几章关于“礼”的内容,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平时的言行强调了恭敬之心的保持。

  四、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是非之心,智也。”是非之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知的体现。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孟子认为就是人人都具有的智,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天赋的道德观念之上的。我们可以观察儿童,虽然并没有多少的知识和教育,而往往能够有清晰的是非观念。当然我们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时代,是否同样具有这种思想的能力。如果是如此,那就是对孟子这种观点的最好的证明。是非之心,就是对事物的善恶对错有直觉的判断。比如两个人在吵架,只要能够知道其争吵的原委,每个人都能心中有数,判断出一个是非曲直出来的。这种智慧也是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的,所以从是非之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天赋的智慧。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为什么还会有颠倒黑白之事?我们的学生同样明白黑白之分,但为什么面对不合是非之事会无动于衷,甚至会推波助澜?也许是我们的家庭、社会教会了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又或许有一些人唯恐天心不乱,喜欢凑热闹。无论是冷漠还是喜欢凑热闹,都是中国人的特性。鲁迅的文章里有很多的“看客”,这些看客就是我们的民生百态。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文本,结合现实,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并让他们懂得如何坚持正义。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而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之下,我们的学生能成为懂得礼义廉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