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怎样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作者】 景玉梅
【机构】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乡谷庚小学
【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关键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那么,在新课程下,教师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堂课我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法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形象性、愉悦性的教材。尤其是一堂课的开始,为学生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其兴趣,启动其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利用讲童话、寓言、讲故事、竞赛、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首先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接着讲故事,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规律,并且饶有兴趣地接着讲故事。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中,我很快将学生的思维拉回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种类似这个故事的数——循环小数,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样导入新课,教师把枯燥的数学给它以“生命”,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以极高的兴趣进入到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培养了学生自觉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观察和认识实际生活。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乐趣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特别是童话故事。一些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形象,让他们感到亲却、自然,印象也就深刻,教师如能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用于导课,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探究。如:在教学“测量”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懂得测量工具的重要性,我引用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个子顾客要做一件御寒的衣服,可没有尺子测量,他就用手一拃一拃的量,量了四拃。他让人告诉裁缝,给他做四拃长的衣服。可这个裁缝是个小个子,他按照顾客的要求,把衣服做好了。大个子来一试,衣服才到肚脐眼,太短了。他生气的对小个子裁缝说:“你是怎么搞得?衣服做的那么短,叫我怎么穿?”小个子裁缝理直气壮的说:“你不是让我给你做四拃长的衣服吗?不信,你瞧我量。”说完,就用手一拃一拃的量起来。嘿!不多不少,正好是四拃长。大个子顾客无话可说只好自认倒霉。通过这个故事,大家懂得了统一测量工具的重要性,从而认真自觉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潜能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就是要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却感,诱发学生内在的知识潜能,他们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的一种满足,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如:在教学“折扣”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老师昨天逛街,发现有甲、乙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甲超市标着九折优惠,而乙超市标着八折大酬宾,你们说老师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到打八折的超市去买,因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有的说去打九折的商店去买,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先看看两家超市的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这时候,我马上问学生,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马上回答,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量,我作了肯定的答复,这样使学生无形中意识单位“1”的量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有关“折扣”的应用题就不会感到乏味了,他们就会满有兴趣进入角色中。
四、创设成功情境,引发学生成就意识
伴随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学生由于长时间集中注意,在下课前的十几分钟左右,注意力便开始逐渐减退,学习情趣明显变弱。教学时,我注意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难易适中的练习,创造让全体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习题:6个苹果、5个梨、4个桔子、3个桃、1个草莓,让学生说出谁的个数是谁的几分之几。学生经过一番动脑后,争先恐后抢答,中下等生也能说出三四种答案,优等生得出的答案则更多,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这样,我给全体学生都创造一个表现的机会,让他们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充满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灵性,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更有效的利用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的指引下,去探索更为广阔的数学空间,进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走进数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刘晓燕;;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效数学学习[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07期
[2]侍步兵;;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年03期
[3]张娇英;;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问题解决[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年07期
[4]洪淑好;;优化“问题解决” 提高学习能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