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作者】 车 乾
【机构】 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实验小学
【摘要】在《数学课程标准》里提出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经历”。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中来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在平时的数学中,我尽情地让学生去体验:一、在情境中体验数学,二、在实践中体验数学,三、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关键词】体验学习;愉快学习;实践操作
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蒙上眼睛走路,双臂保持不动来穿衣服,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效果相比,后者肯定优于前者。因为后者是学生亲自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生活艰辛,从而增进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同情。这种学习活动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所以这种学习活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更深远的意义,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从而在感悟中和创造中学会数学。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尽情让学生去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一、在情境中体验数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体验数学。
1、在游戏情境中体验
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激发对新知的渴望。例如我在教学周期性规律时,课的开始,先和学生玩一个比比谁的记性好的游戏,出示两组数:159324718036和123412341234,让男生用最短的时间记住第一组数,女生用最短的时间记住第二组数,结果,在1分钟内,女生一下子就记住了。男生你看我,我看你,一副副很不服气的样子。这时我趁机问道:为什么女同学一下子就记住了,而男同学却没有记住呢?男同学一下嚷开了:因为女生记的数是1234重复出现,容易记住,而我们记的数则是杂乱出现的。这时我话锋一转,其实,生活中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有很多,这正是我们这节的课要探究的知识。学生在宽松而又愉快的活动中积极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激发了学习新知的欲望。
2、在故事情境中体验
从儿童的童真世界出发,借助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体验数学。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用故事引入:动物王国里正在举行赛车比赛,熊猫大侠骑着三角形车轮的自行车,小白兔骑着圆形车轮的自行车,小山羊骑着方形车轮的自行车,小花狗骑着椭圆车形的自行车,它们为了争夺冠军,各自正奋力拼搏,你能预测到谁是今天的冠军吗?学生们畅所欲言,如同身临其境。在故事中逐渐认识到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原理,顺理成章地突破了本节知识的一个难点。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在实践中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思考、探索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实践中体验。
1、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玩”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教学中,把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造这样的活动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在教学二年级《统计与可能性》时,让学生进行摸球活动:
四人一组,1人先摸,其余同学猜可能会出现什么颜色的球,然后轮摸。在盒子里只放白球时,一定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放了白球和红球时,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出绿球吗?三种颜色的球都放进去时,摸出的球有几种可能,不同颜色的球,放不同的个数,摸到哪一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较大,学生在玩耍中证实了自己的想法,亲身体验到能否摸到所猜颜色的球,要看袋子里装有什么颜色的球,以及不同颜色球个数的多少,轻松地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2、让学生在“做”中体验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
例如:教《圆的认识》时,在认识完圆各部分的名称后,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圆片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看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知识。
这个过程其实是学生体验圆的特征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丰富了圆的认识,自己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同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等。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告诉”,课程不再是“文本”的,而是学习者实实在在的“体验”,一切都在实践活动性中生成。
三、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这样数学才具有亲近感,才富有活动与灵性。
教学《搭配的规律》时,我让学生进行早餐的搭配,要求一种饮品配一种食品,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学生在搭配的过程中,逐渐体验到搭配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并找出搭配的种数与饮品和食品的关系,进而上升到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求商的近似值之后,引导学生学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脑,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维、多创造、多发现能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在课外活动中也要让学生有创新、有发展、有成就,在哪里都能体现出自己的内在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丁浩清;殷琴华;;低年级学生操作活动的调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04期
[2]谢吉玲;;浅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J];教师;2010年14期
[3]谢小清;;对应用题教学的一点看法[J];神州;2011年11期
[4]华丽娜;;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新课程(教研);2011年07期